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调优种养结构 做强特色产业

——岑巩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今年是岑巩县“减贫摘帽”的决战之年。岑巩在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中,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首要一场:调整种养结构、打造“党建加”引擎、强龙头、补链条……有力助推了脱贫产业“试验田”蓬勃发展。

  调结构稳增收 包谷不再唱主角

  岑巩全县耕地面积36万亩。长期以来,干旱坝区主要种植包谷,不仅经济效益偏低,大量土地撂荒或种植粗放,农户收入少,生活困难。该县从群众习惯靠天吃饭的包谷入手,下决心把包谷种植面积降下来,把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调上去,这一升一降,让老百姓获得了实惠。桑蚕产业便成为岑巩县“一减四增”工作的新亮点,村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有力产业。

  “看到老百姓收到了养蚕的第一桶金,我心里特别高兴,我们更有信心把全乡的种桑养蚕产业做大做强,让大家的腰包更鼓起来。”近日,岑巩县天星乡种桑养蚕项目负责人、天星乡党建站站长杨启鲁,在天星乡秋蚕开秤收购的现场喜笑颜开地说:“发展种桑养蚕是短平快的好项目,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全乡种植的1900亩桑树和养的200张蚕,就赚了40万元左右,项目覆盖的1242户贫困户都有了收益。”

  据了解,天星乡桑蚕产业预计到2021年进入丰产期,每亩桑叶喂养的桑蚕产值可达8000至10000元,是种植包谷的5倍以上。

  强党建促脱贫 “共享经济”全覆盖

  “原来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在都素村的带领下,全村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总院村党支部书记邓金财说。这是岑巩县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向整县“减贫摘帽”发起总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岑巩县委、县政府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积极探索基层组织联建强堡垒、党员能人联手强队伍、组织生活联合强合力、产业发展联盟强效益“四联四强”抱团发展模式,组建联村党委2个、跨村抱团发展联合体14个,已有45个村实现利益分红,分红资金800余万元。探索强村带弱村、坝区带山区、党员带群众、能人带贫困户、公司带合作社“五带”工作法,实施异地兴业项目24个,推动了资金异地投入、产业异地发展、群众异地增收,项目覆盖42个贫困村、2941户贫困户、11403名贫困人口。还组建“十户一体”管理和发展主体3396个,覆盖84个中心村1689个村民组。

  强龙头抓主体 打造全产业链条

  “今年统口村发动农户种植华农菌草总的是2040亩,按照每亩2600元左右计算,我们村的产值到达近600万元。我们村有106户参与种植华农菌草,他们的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大有镇统口村村主任胡毅望着眼前丰收景象介绍道。

  2016年,岑巩县委县政府引进贵州华农草业集团落户岑巩,利用该公司就地培育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狼尾草(华农菌草),在该县大有镇统口村投资开发了黔东南岑巩县草畜菌业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及循环产业。

  为做强菌草产业,该县坚持政府主导规划、产业布局,龙头公司主体带动,实行订单生产,突出效益优先,构建“ 公司+合作社+农户”共享机制,该县抢抓全省实施扶贫产业子基金、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的机遇,通过积极争取,获得贵阳银行扶贫产业子基金贷款8200万元,打造集种植、养殖、新型建材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建设年产2万吨优质牧草加工基地、年育肥出栏2000头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年产35万立方金银草生态板材加工厂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