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盘活坝区冬闲田 群众鼓起“钱袋子”

—— 黎平县口团坝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增效

  眼下正值黎平县“减贫摘帽”的关键时期。今年以来,黎平县围绕500亩坝区产业做文章,全面提升该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增效。

  走进中潮镇口团坝区西兰花种植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秋冬种繁忙景象。“去年西兰花种植效益好,今年我们扩大种植规模,将口团坝区‘稻+’产业落到实处,深入推进‘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扶优扶强坝区产业发展,力争实现500亩以上坝区100%满播满种。”中潮镇党委书记郝婷说道。

  “以前这些田地秋收后大都荒芜,根本没人搭理,只有等到来年开春又继续种植水稻,没能把田地充分利用起来。现在不一样了,政府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年四季农户都有事情做,也增加了收入。”基地农业负责人张家锦介绍道。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支撑。口团坝区立足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对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积极谋划和科学布局,盘活坝区空闲田。“去年我们种的是萝卜,西兰花种得比较少,但最后萝卜的收益却没有西兰花可观。”基地负责人罗正武说,“今年我们综合各方面因素之后,决定继续种植西兰花。”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自秋冬种工作开展以来,口团坝区为解决“怎么种”这一问题,先后安排农技部门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从育苗、施肥分配、播种等问题一一培训农户。农户不仅在基地里获得务工收入,还可以学得一门技术。

  “我们免费学得一门技术,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生活一天一天变好了。”一旁正忙着种植西兰花的黄碧兰乐开了花。

  为打造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周边毗邻片区产业发展,口团坝区产销一并抓,着力推进“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引进贵州天地美农业有限公司、万亩良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企业组织统一收购,基地种植的西兰花通过天地美农业公司等企业售往杭州、柳州、广州等地,打通了产品销售渠道。随着组织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坝区产业发展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以前经常为种什么,怎么种而发愁,现在什么都不担心了,技术、销售都有人负责,劳动变得轻松了,挣钱容易了。”基地的农户董光兰说,“之前我们都是自己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今发展方式变了,生活也变好了许多。”

  口团坝区以技术服务为支撑,产销对接为保障,实现口团农业发展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农户以前主要种植低效稻米,现在参与入股进入合作社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农户改变了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农村产业革命有了阶段性的转变,迎来了农村产业革命的又一新篇章。

  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口团坝区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栽种标准、统一销售等方式,基地的农户不承担任何农业风险,不用出资一分钱,还可以赚得土地流转费,享受入股分红,同时还能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通过土地流转以每亩每年700元的价格租给合作社,同时我们还在基地务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综合各方面的收入,钱袋子是越来越鼓了。”董光兰乐呵呵地说道。

  据统计,基地每天务工人数达五六十人,覆盖口团村101户贫困户,西兰花预计亩产达3000斤以上,按市场平均价格每斤2元计算,每亩产出达6000元左右,基地总产出可达 300万元,扣除投资成本, 按照“721”分成,口团村101户贫困户每户增收可达3500元以上。

  黎平县以连片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通过精准选择产业、夯实配套设施、培育经营主体、做好技术服务、抓好产销对接、做实利益联结六个步子,全面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长产业链,促进坝区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

  据悉,黎平县今年共种植西兰花、生姜、茄瓜、豌豆尖等不同种类季节性蔬菜29.53万亩,产值达11.06亿,带动群众4.5万户,16万人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