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乘着“东风”好扬帆 “桑”来岑地“春”满园

—— 岑巩县种桑养蚕产业发展观察

  冬日的岑巩大地,草木凋零,冷风瑟瑟,但在该县天星乡的田间地头、村村寨寨到处却是忙碌的劳作景象,毛坪村贫困户姚茂祥正忙着打理撂荒地。

  “去年我试种了二亩蚕桑赚了钱,今年准备种五六亩。”在天星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动员下,2018年,姚茂祥开始种桑养蚕。今年,他把自家租出去的土地都收了回来,又趁着冬闲,把哥哥家闲置的几亩土地也打理出来,打算全部种桑养蚕。

  2018年,岑巩县委县政府以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为引领,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机遇,在天星乡示范推广种桑养蚕产业,全县像姚茂祥这样的广大贫困户也迎来了产业增收、创业增收、就业增收的“春天”。

  精选产业 靶向治贫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抢抓帮扶机遇,把帮扶资源变成致富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效益兴农,成为了天星乡党委政府产业扶贫的新方向。

  “按照‘建德—岑巩’镇村结对帮扶协议,浙江建德市的大同镇对口帮扶天星乡,而大同镇的种桑养蚕产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天星乡分管负责人告诉笔者,在建德扶贫工作组的倾力帮扶下,2018年7月,天星乡党建站站长杨启鲁和乡里的党员群众代表来到了大同镇,开启了2个月的项目考察学习之旅。

  背负着产业振兴的重任,杨启鲁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一边聆听专家讲课,了解国内外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现状、国家“东桑西移”政策及产业市场前景,一边深入蚕农家中遍访。

  “通过走访大同镇200多户蚕农,了解到他们平均每户种植两三亩蚕桑,一亩地收入七八千元。”杨启鲁说,“岑巩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较多,村里多是老弱妇孺,适合引进种桑养蚕这种劳动强度较低的产业。”

  技术培训 产销对接

  为做好技术和销路保障,从源头上解决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岑巩县邀请了杭州的种桑养蚕专家到天星乡对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等种植条件进行全方位考察,并与建德种桑养蚕龙头企业——大同蚕桑合作社对接协调,在天星乡成立了黔东南杭黔蚕桑服务有限公司,浙江省蚕桑协会副会长黄国成任公司理事长,在天星蹲点负责种桑养蚕技术指导和对接市场。

  “我们统一免费送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保底订单收购,老百姓有多少蚕茧我们收多少蚕茧。”黄国成说,目前,公司已协调建德市专业技术人员,在天星乡开展了为期60天的桑蚕养殖培训班,并组织9名养殖技术人员走进蚕房,手把手向桑农传授养蚕技术。

  同时,天星乡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引导和带动群众共同参与种桑养蚕产业。

  目前,大同镇已派出13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天星乡点对点、蹲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同时,该乡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技术服务体系,全乡11个种桑养蚕的村已实现技术指导全覆盖。

  党建引领 勇闯新路

  为让产业落地见效,天星乡在各个自然寨组织开院坝会、火塘会,和群众耐心分析市场、讲解技术保障、细算经济账。然而,“ 从没养过桑蚕,怕担风险”成为广大农户望而却步的普遍思想。

  困难面前,党员们主动担起了推进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的“主攻手”。同时,天星乡还将桑蚕产业列为助农脱贫致富的重点特色产业加以扶持。

  今年以来,天星乡共投入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387.87万元,用于种桑、蚕房改造和蚕用物资配备等。目前,黔东南杭黔蚕桑服务有限公司投资约1200万元,新建标准化小蚕共育中心、蚕茧收烘服务中心,改造现代化蚕种催青服务中心,建设优质桑品种繁育中心。

  一片桑叶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2019年,天星乡11个村共发展蚕桑1900亩,秋季养蚕180张,收购蚕茧6990.9公斤,实现产值29万余元,覆盖贫困户1242户4841人,共有258户600名村民在桑蚕合作社务工,每年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天星乡由原来的四处“取经”,变成了各地争相学习的“样板”,一张张“银丝”编织的致富网在全县逐渐铺开。目前,该县羊桥乡计划种桑2000亩、平庄镇800亩、凯本镇1500亩。

  举目已是千山绿, 宜趁“东风”向远航。杨启鲁告诉笔者,天星乡将以持续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带动更多群众走上产业致富的“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