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黄平县印地坝村:盘活冬闲田 增收致富在农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锦焘


  黄平县印地坝村,群山环绕,云雾缭绕,村庄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淙淙流淌的溪水穿村而过,走进印地坝村宛若走进一幅水墨画。


  坐落于㵲阳河畔的印地坝坝区里,迎着清晨的阳光放眼望去,一排排矗立在田间的菌棒正等待着采摘。


W020191204671542173033.png


  “现在我们村有木耳产业,八月瓜产业,还有水产养殖产业……”印地坝村支书王碧海如数家珍的对记者说。


  然而在以前,印地坝村是一个无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村,长期以来这里的村民一直沿袭祖祖辈辈稻谷+包谷的传统耕作模式,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低。自脱贫攻坚打响以来,一碗水乡政府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多方面的去争取,近两年印地坝村的产业路、通组路、连户路,活动场坝,健身场所,休闲长廊等一应俱全的。


  路通了,产业就进得来,黄平县印地坝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黑木耳种植产业。


  “当初印地坝村为了引进的这个黑木耳种植,村支两委就走村入户发动群众,让大家把土地流转出来,发展黑木耳种植,但是老百姓当时确实不接受这个东西。我们通过给老百姓算账,经过几次院坝会,跟大家苦口婆心的讲解,老百姓勉强同意试种一年,看看有没得效益。通过我们前期菌棒的摆放,还有就是他们在这里做活路,基地开了他们的劳务费,再加上土地流转金,收入这块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老百姓可以说全部都接受了。”王碧海说。


W020191204671543317645.png


  印地坝村农户龙胜珍就是黑木耳产业项目实实在在的受益者。通过村里引进黑木耳产业基地,她农闲时就来帮忙摆放、采摘木耳,一天就下来还有不少的收人。


  “之前种油菜栽洋芋,产量和收人都不高,现在,在冬闲田里放置了菌棒,种上了木耳,我家还流转了一亩地给基地,还有300块钱的收入,另外还在基地上打工,一天还有七八十块钱的收入。”正在基地忙着采摘木耳的龙胜珍笑着对记者说。


  “老百姓对这个模式还是比较认可的,经过今年的这种模式运行,第二年我们还想在印地坝村继续扩大规模,把所有的闲置土地都利用起来,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基地负责人陆金明说。


  据了解,黄平县一碗水乡印地坝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大力打造“一村一品”发展黑木耳产业。黑木耳种植主要采用的是“稻耳轮作”的模式,把闲置的土地都利用起来,老百姓第二年再种一季稻谷,老百姓把这个闲置的土地流转给公司,农户转到这个公司来就业。黑木耳种植刚好在农闲时作业,具备木耳、水稻种植两不误,适合当下农村闲置劳动力生产,每亩产值干品木耳达到1500斤,除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每亩利润达一万五千元左右。


  如今,在印地坝村,黑木耳产业已初见成效,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村里50户贫困户100人就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责任编辑: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