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小黑山”开出美丽的小花

  穿过历史的矿道,走进丹寨汞矿遗址,仿佛还能看见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那些年,我们这里特别热闹。”谈到丹寨汞矿厂,丹寨县排廷村排河自然寨村民顾昌先嘴角不自觉上扬。

  自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丹寨便在汞矿官办了水银厂。开采近300年的时间,汞矿矿源逐渐枯竭。丹寨矿厂也逐渐衰落,逐步停产,只能依靠上级拨款维持运行。2010年12月,丹寨汞矿厂被核定为省属特困企业。

  如今,丹寨汞矿厂人去楼空、繁华落尽。留下的,除了历史,还有7处遗留的弃渣场。

  拥有悠久历史的汞矿厂,技术要求和技术水准却相对较低。弃渣沿着山坡露天堆放,没有任何防渗防水等处理措施,一旦遭遇下雨天,含有汞、镉等重金属的废水极有可能排入河流,危害下游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安全。

  2019年,丹寨汞矿尾矿废渣综合治理工程被列为贵州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之一。

  “治理之前,这里的山上光秃秃,全是小黑山,看不见一点绿色,水里别说鱼了,连青苔都没有。”顾昌先说。

  为解决历史遗留废渣所带来的环境隐患,省生态环境厅积极协同州县和省直相关责任部门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以专题会、推进会、约谈会和实地督查、现场指导等方式推动落实。同时,为了确保工程治理的有序进行,省委办公厅制定了《贵州省2019年生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以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如今,在丹寨汞矿遗址,曾堆放矿渣的小山坡长满了绿色的灌木,其间开满了鲜艳的小花,很是茂密。

  “治理工作其实已经提前开展了,考虑到汞矿废渣不可降解、难处理的特殊性,我们采取了生态修复的技术。”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丹寨分局副局长石金平说。在遗留的矿渣上添上密度更小的粘土,再在粘土上盖上土壤,防治雨水渗漏,并种上植物。在覆土的环境中种植物,植物的选择也颇为讲究,树冠小、根系有限、不需要太厚土层的乔灌木就成为了最优的选择。 

  目前,丹寨汞矿治理工程(二期)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数据显示,共治理汞矿废渣面积77亩、渣量47万吨,同时削坡清方9000立方米,压实粘土6307立方米,场地表面覆土6307立方米,渣场植被恢复32亩,取土点植被恢复4.5亩,挡渣墙5021立方米,截洪沟520米,地下水监测井4座,检测池1座等。

  “现在,河里有花腰鱼、白条鱼、斑岩鱼……种类可丰富了。”顾昌先说,“自从污染治理以来,我们这儿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山绿了,水也清了。”

  “下一步,我们继续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和主要地表水水质重金属指标开展常规检测,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下大力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石金平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