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家门口就业 贫困群众领“工资”

  通讯员 蒋建民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动中,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结合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让有需求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每月领工资,脱贫有保障。

  每天一大早,鸭塘街道三江村59岁的农妇文英就会走出家门,来到距家仅100米左右的滨江大道,为200余米长的责任区打扫卫生,清扫保洁工作将持续到下午5点多钟。

  10多年前,文英的丈夫得脑血栓去世后,她儿子孙元林到浙江打了3年工,后来得了精神疾病就回到家乡,治疗不好,现在还常常发作,不得不每天服用安眠药才能安静下来。

  更不幸的是,几年前,在修建路过村里的滨江大道搬运岩石时,文英的脚掌扭到,治疗了3年才略好一点,不得做重活,生活困难。因此,村里将她家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和儿子靠低保金维持生活。今年7月,村里还帮她向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城乡管理局和康达扶贫公司申请了环卫工人这一公益性岗位,除缴纳了养老、工伤、医疗等“五险”外,文英每月还拿到1384元工资,还方便照料患病的儿子。

  “以前时时担心儿子,不敢出门找活路做。现在好喽,自己成了环卫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轻轻松松,家里的日子也不像以前哪样紧巴巴的,生活慢慢地好了起来!”文英高兴地说。

  与文英家相距2公里的下司镇同兴村青年妇女熊兴兰也在家门口当上了保洁员。她是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扶贫办公室今年9月份出钱请的,在村里做卫生保洁,负责打扫同兴小学附近一带的环境卫生。

  熊兴兰一家有4口人。她丈夫在9岁时就失去了父母亲,跟伯父家一起生活。长大后,她丈夫外出广东、福建等省打工。打工过程中,双方彼此相识,于2013年领证结婚,但由于困难,喜酒都没有办成。现在,她丈夫平常在附近打工,自己照看两个孩子,料理家务,忙里偷闲地下地种粮种菜,想方设法节省开支。去年,家里向当地农商银行贷款5万元,并得到政府5000元的危房改造补助,建了一层3间的砖房。

  “每天在村里扫地、捡垃圾2个多小时,每月工资500元,活不累,还能补贴家里改善生活。”熊兴兰对这一份工作很满意。

  为解决贫困户就业增收问题,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根据所帮扶的下司镇各贫困户的自身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了乡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员、城市道路保洁、园林绿化等185个扶贫公益性岗位,建立了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其中,各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岗位116个,城市环卫、园林岗位69个,共安排185名贫困群众就业,解决了困难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的脱贫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