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黄平重安江畔古码头

  黄平重安因河流而通商,因通商而繁荣,旧时有“小洪江”“小上海”之称,市井繁荣兴旺。早在明朝时期,重安就有了水上通商的历史。这里是黔东通往沅水、洞庭湖、汉口的水路要冲。明洪武四年(1371)设黄平安抚司,屯兵进入重安;明永乐四年(1406)设重安长官司;明弘治元年(1488年)设重安守御千户所。随之外来商贾涌入,重安逐渐发展为贵州东南面物资集散地,成为是清水江上游的最终码头。

  重安江古码头始建于明代,位于黄平县重安镇南街临江处,与南街相连。此段江水自西向东流,码头靠南岸修建。码头全长100余米,宽10余米,用当地青石修砌,临江青石条上凿有拴船孔数十眼。201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重安江码头主要是指“许家码头”和“沈家码头”。解放以前,许家在重安是名门商户,其码头在今“四灵桥”头北侧沿河岸至对江索桥渡口处,当年修建码头时,由于河水深沙层厚,难以挖至基底便用了大量的生松木直接打桩夯基,然后用细錾条石垒砌出水面,水面之后砌成30度斜面的梯级石坎码头,这种样式的码头一来方便船只货物的上下装卸,二来方便河水涨落时船只的停靠。许家码头可以同时停泊几十艘船只,这些船只有外埠的也有本埠的,外埠船只来自湾水、旁海、施洞、锦屏、洪江及沅水、洞庭湖沿岸市镇,清水江沿岸溯流而上的船只装载的多是木料、木器之类,而沅水洞庭到来的船只装载的多是食盐、棉麻、布匹、煤油、火柴、铁锅及一些日用品,到许家码头卸下后又捎带些土产顺流返回。本埠船只多为许家商船,由许家掌柜负责押运,船上货物多为本地物产,如烟叶、生猪、稻米、黄豆、油桐、竹子、药材及山货等,船只顺流而下,十天半月一个来回,不但捎回了大量的“洋货”,且赚回了许多银洋(银元)。年复一年,许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所以重安有“许家银子”之说。

  沈家码头位于“四灵桥”头南侧至漩水湾电站一线河岸,长约200米,有两个较宽大的渡口,供船只装卸货物和船客上下,有数十根石柱和数十个石孔供系船之用。沈家码头岸上建有十余栋临江木楼,除少许的房间作客栈外,大多是沈家人居住,二三十人一大家,吃饭都要摆上好几桌。沈家码头的河滩上有六七座水碾房,邻近村寨的人们都要挑谷子到这里来“碾米”。沈家碾房的管理费用是一槽米(约100斤)收取一个“卡子”(一种放在石碾子槽的量具)。沈家码头除了停泊商船还有部分农用船只,河两岸的摆渡船和渔船,每天来往和停泊的船只不亚于许家码头。

  许家码头和沈家码头每逢重安赶场的前后三天最为拥挤和繁忙,外埠商船要在赶场头天将“洋货”送达卸下便于在赶场天交易,第二天又将收购的土产品装船备行,商人的驻足和往来,促成了重安市井的兴隆繁荣,出现了许多的客栈、商铺、店号和会馆。所以当年外商大多只知道重安而不知道黄平。

  重安江古码头遐迩闻名,每逢节假日,外地游客纷纷前往观赏,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