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岑巩土司源流及其文化遗存

  通讯员 张维军

  岑巩思州土司历史源流

  贵州省岑巩县曾有民间歌谣传唱:“思州之名始于唐,贵州之名始于宋;不管哪个当知府,先要跪拜土司翁。”民国岑巩县志记载:“岑巩,古名思州,始名于唐,开府于明,历史之久,驾乎贵州。”《思州府志》亦载:“蒋深论曰:思州之名最古。”民谣、史志反映了思州历史的悠久。

  古思州的建置,究竟始于何时,确切年代至今无考。据多数专家考证,古思州的建置大概是在隋朝后期或唐朝武德初期。当初思州地域不是很大,以后不断扩展,后来又逐渐缩小,且治所不断迁移,先后出现在今沿河、务川、德江、凤冈等地。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因司署(凤冈)毁于火而移治清江(即今岑巩老县城)。

  古思州由田氏土司管辖,历时长达八百多年。《思州府志·古迹》载:“(思州)乃由秦汉以至唐宋,历千五百余年,迄于元季,田氏犹得据而有之。”由于清江地处中原进入西南的要塞之地,交通及地域优势明显,徙治后,田氏思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各方面均得到较快发展,辖地扩张迅速,统管了“川东半壁,湖南一隅,夜郎全幅”。不久,改思州宣抚司为宣慰司。后又屡改为军民安抚司、宣慰司、宣抚司,治所皆在清江,统辖区域相当于当今大半个贵州省的面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岑巩境地仍置思州宣慰司,建治于都坪(今岑巩老县城)。明永乐年间,思州田氏内讧,土司政权被裁废,朝廷遂将思州改土归流,在今岑巩境地建置思州府,实行土流并治,仅管辖四司八里。

  清朝,在岑巩境地仍置思州府,承明制。民国三年(1914)思州府分置为思县、省溪两个县。民国十九年(1930)将思县改名为岑巩县至今。

  元明清时期的岑巩思州土司

  元明思州宣慰司。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叶成勇、思南县原县志办主任姚敦睦等研究表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田氏思州徙治清江后,一直没有再迁徙。至元十二年到至元十七年(1275年—1280年),思州为安抚司,不久改为宣抚司,治所皆在龙泉坪。至元十八年八月徙治于清江,改宣抚司为宣慰司。后又屡改为军民安抚司、宣慰司、宣抚司,治所皆在清江。

  《明实录·大明太祖实录》(卷十七)载:“元思州宣抚使兼湖广行省左丞田仁厚遣其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温来献镇远、古州军民二府,婺州、功水(邛水)、常宁等十县,龙泉、瑞溪、沿河等三十四州,皆其所守地也,于是命改宣抚司为思南(思州)镇西等处宣慰使司,以仁厚为宣慰使。”说明以清江城(岑巩县老县城)为治所的思州田氏土司政权,又被朱元璋赐封为宣慰司,田仁厚被封为宣慰使。这个宣慰司政权沿袭至永乐年间田仁厚的孙子田琛时被裁废。

  明万历《贵州通志》卷16《思州府·公署》记载:“府治,永乐十一年(1413年),知府崔彦俊以宣慰司改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4《思州府·公署》亦载:“府治,即前思州宣慰司也。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建……”史志表明,岑巩老县城是思州宣慰司的治所所在地,明永乐年间的思州府城是思州首任知府崔彦俊将思州宣慰司城改建而成。

  岑巩老县城在改造过程中,从思州府旧址上开挖出了许多历史遗存,如石基、石碑、青砖、瓦砾、瓷器等,可惜相关部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及时将这些文物进行清理、考证和保护。

  明清时的思州四长官司

  一是都坪峨异溪蛮苗长官司。元代为台蓬、若洞、注溪等处蛮夷长官司,隶属思州宣慰司。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元台蓬置司于都坪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省入黄道溪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三月复置于洒溪,为思州府附郭,属思州府。部颁印信,何、周二官轮流掌印。何氏土司置于城内(今大操场),周氏土司置于城内周衙巷。

  二是都素苗夷长官司。元初置,寻废。本为思州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于马口寨,府志称马口溪,位于今龙田镇总院村,尚有花格路、土墙等遗迹可寻。后因苗反,迁土司治地,何氏分建于客楼地莲,周氏分建于平庄凯空。此司设正长官二人,部颁印信,何、周二官轮流掌管任事。民国三年(1914年)裁废。

  三是黄道溪蛮夷长官司。唐属丹阳县,宋承旧制,元为黄道溪野鸡坪等处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置司于茅坡寨(今玉屏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务程、龙鳌(今岑巩县的水尾、羊桥、天星)、平岳(今万山特区)、都坪四长官司省入,迁治于武陵坪(今万山特区)。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思州府,辖平岳、茅坡、龙鳌三里。正长官二人,部颁印信,黄、刘二官轮流掌管任事,世袭。民国二年始分置省溪县,其辖地存在于思县(今岑巩县)仅龙鳌里及茅坡里的小部分。民国三年(1914年)废止。今龙鳌黄氏土司后裔家中尚有石碑、石雕、古法造纸等土司文化遗存。

  四是施溪长官司。施溪长官司,唐为丹川县,宋承旧制,元置施溪漾头长官司,隶都匀定云宣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施溪,置司于丹平寨,建土城,属湖广沅州卫。洪武六年调属思州宣慰司,后迁至漾头建土城。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思州府。设正长官一人,部颁印信,刘氏承袭。民国二年分置,其地全属省溪县。

  岑巩思州土司文化遗存及其保护利用

  岑巩土司文化源远流长,弥足珍贵。目前,该县土司文化遗迹大多消失在历史烟尘中,但仍有部分仍呈现于世,引发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其关注的遗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州宣慰司土城遗址。思州宣慰司土城遗址地十分古老,据史料记载,此地隋为清江郡清江县地,元末明初为思州宣慰司治地,明、清为思州府治地,民国时期为岑巩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县人民政府仍驻此地。目前,岑巩老县城改造,挖掘出若干文化土层,发现不同时期的石碑、石基、瓦砾、陶器等文化遗存。都坪长官司治地、思州府城遗址、文笔塔、观音阁、万寿宫及思州八景等文化遗迹仍存在于古城人们的眼前和记忆中,这些文化遗迹值得加以研究和开发利用。

  二是思州宣慰司后裔世居地。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是思州宣慰使后裔子孙的世居地。自元末田景贤将思州治所迁移至清江后,在离治所10余公里的注溪造衙起屋,作为子孙后代的世居地。乾隆《贵州通志》卷5《山川·思州府志》载:“注溪,在城西南三十里,宣慰田氏子孙世居于此。”永乐年间,思州宣慰使田琛被诛,其子孙逃散,祖坟被刨,子孙世居地注溪衙院荒废。田氏土司政权败落200多年后,田景贤后裔子孙田维栋回归故里思州注溪居住。康熙年间,田仁统考中武举人而步入仕途,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乾隆年间,田茂英建成15座规模宏大、雄伟堂皇,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庭院”。如今注溪衙院土司建筑风貌尚存,有完整的四合“庭院”一幢,还有花格路、古石碑、石牌坊等。目前,当地文物部门正立项将注溪衙院列入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保护。

  三是中木召古遗址。中木召古遗址是岑巩县目前最大的秘境之地,是该县唯一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对于它究竟是什么,各路专家说法不一,计有元明土司政治中心说、苗疆古城说、军事屯堡说、古庄园说、普通民居说等等。遗址建筑使用大块方形料石,有7条巷道,14堵墙,24套楼房石刻基石地面,雕刻图案精美而神秘。基面有踏跺、石桩础、石门栏等。围墙长有810米,开有东西南北四门,其中最完整的南大门,虽木质大门、门框等虽已烧毁,但从尚存的围墙等不难想象当年的气派。据测算,木召遗址建筑建造,包括取石、运石、雕刻、修建等,大约需4000个劳力建造10至15年时间。遗址四周有盐库、店子、古花园、牛场坝、蜡库等附属建筑遗址。并有合抱松、柏、枫树等,其中,一株已枯死的母银杏树旁的子树树围竟有5.7米,高达30余米。贵州民族学院考古学博士叶成勇、历史学博士郭国庆考察后,认为木召庄园遗址是元朝至明朝早期思州田氏土司的政治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魏坚带领考古博士团队考察后,认为中木召遗址为田氏土司管辖下的一个村落中心抑或是田氏土司的一个类似休闲、避暑的“后花园”。

  四是岑巩山田氏土司屯兵遗址。在岑巩县思旸镇岑丰村,有一座山叫岑峰山,原名叫岑巩山,古时是思州宣慰使田氏土司的牧马处和演武练兵场。如今农民群众在山上开挖土地时,发掘出大量砖头、瓦砾、陶瓷和石砌堡坎等遗迹,还发现进入岑巩山的古驿、古桥等。据《思州府志·山川》载:“岑巩山,府西二十里左,沙立演武场,昔为田宣慰牧马处。”民国《岑巩县志·沿革》载:“岑巩县,十九年遵照县组织法规定组织县政府,以城西二十里岑巩山为县治主脉,寻改思县为岑巩。”史料表明,岑巩山是田氏土司训练军队、放养战马的地方,是田氏土司的军事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当地历史上最有影响力最有文化内涵的一座名山。用岑巩山作为县名,表明岑巩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岑巩山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左右改名叫岑峰山至今。

  五是客楼地莲何氏土司寨。岑巩县客楼镇两江村地莲寨是一处风景宜人的稀罕之地,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如诗如画。地莲原是思州都素蛮夷长官司何氏土司的衙门驻地。明永乐时期,何氏与周氏长官在马口寨(龙田镇总院村)同建土司土城合署办公。清朝时因苗反,何氏土司搬迁到客楼两江的地莲建司任事,世袭土司政权直至民国初。目前,地莲寨森林密布,河流清澈,木质建筑的寨子坐落在梯田与林海之间。土司遗迹十分明朗,气派雅致的土司木质建筑风格的四合院、古法制香工艺、土司桥、土司墓、花格路、水车、香粑车等传承完好,形成一道道奇特的自然与人文水乳交融的美丽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