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黔东南 > 正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热情讴歌人民喜悦

  从1949年到1966年期间,全国人民沉浸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文学作品也大多呈现出火热的生活场景。

  在资深评论家、省作协原秘书长苑坪玉眼中,这17年里,贵州作家重点描述的是一种乡土情结。

  蹇先艾、石果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或揭露乡村陋习,或关注妇女思想解放,热烈展现着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大地的新景象。

  上世纪50年代,贵州涌现出一批曲艺和戏剧的精品之作,同样在表达着解放后人民迎接新生活的喜悦之情。

  这一时期,创作力较为旺盛的体裁集中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和诗歌。

  贵州大学教授朱永富,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杨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颜同林等专家分别介绍了这三个体裁的发展历程。

  “如果我们把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思想上有效的报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就能从中看到一部贵州社会的发展史。”朱永富说。

  而中短篇小说在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涌现了蹇先艾、石果等一批优秀作家。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贵州文学还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生活在这块并不富饶的土地上,这里的作家保持着良好的文学传统,用质朴的文学抒写方式来维护和实现黔西北文学应该有的地位和尊严。”毕节市作协副秘书长陈再雄认为,这些作家立足当下、关注现实,积极探索现实世界中普通人的生存以及生命状态,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情怀。

  黔东南州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莫屈介绍,这一时期里,当地作家第一次将黔东南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习俗展示于文坛,描绘了黔东南独特的少数民族生活,塑造了许多富于时代特征的少数民族人物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