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六盘水 > 正文

“三线”精神薪火相传

  11月14日,初冬的阳光温暖和煦。步入六盘水市第二中学,便开启了一次“三线”精神远足。


  原物照建的矿洞、运送矿工的猴车、建设大军的群雕,还有浮雕墙、文化廊、校史馆等,这些“三线”建设元素融入其间的建筑古朴之中显大气、厚重之中藏睿智,站在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前,我们不禁屏住呼吸、肃然起敬。


  一首自己创作的校歌,写尽学校的风雨兼程——


  “我们用勤奋编织未来,我们用智慧展开翅膀,科学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向上,老师的言行教会我们自尊自强……


  市二中建于1965年,原名为六枝矿务局第一中学,是为了解决从全国各地前来参加“三线”建设者子女的就学问题而建。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建校初期, 学校没有校舍,没有设备,头顶青天,脚踩荒坡,教室、宿舍全是油毛毡搭建的临时工棚,四周通风、周围是“门”。建校初期,当时学校只有30多名教职工,仅有1名党员,与六枝一中和六枝工矿集团成立了3人联合党支部。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满怀着理想和热情,党支部带领全校师生一边教学,一边搞建设,师生齐动手,一锹一铲在荒坡地上建起了校园。64个春花秋实,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二中人的气质和品格之中。 一代代二中人在“三线”精神指引下,守初心、担使命,用“国学经典育人,‘三线’文化润校”,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三线’精神铸校魂,党建统领促发展,这个传统不能丢。”市二中党委书记、校长王选进这样说。


  每一位新进校的教职工都要参加一个“会”。学校邀请“三线”建设亲历者、历届老校友到校与青年教职工座谈,讲大局、讲奉献、讲牺牲,讲学校为国家培养4万多人才、29名清华、北大生、3名省理科状元的经历,让教职工重温“三线”时代,感悟“三线”精神。“不论我取得了多大成就,都能从‘三线’精神中获得精神的支撑、信仰的坚守、价值的导航,激励着我在新的征途上继续奋勇前进。”共产党员、年轻教师都忠黎激动地说。


  每一名新生入学都要上一堂“课”。通过参观建校时的校牌、学生证、获奖荣誉等实物及时代图片,用广场历史题材电影展演、“辉煌”历程主题班会等形式,将学校发展与全市、全省建设相融,同党和祖国的辉煌历程连成一脉,让青年一代懂得“有党有国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才能卓越、勇于创新”的时代使命感。“我是第三代‘三线’人,每天在学校,看到‘三线’建设时期的图片画像,无形中就有一力量,更加坚定了我感恩爷爷、父亲和社会的决心,我会继承好家风,努力学习回报社会!”高一(7)班学生张雨欣深情地说。


  “三线”精神感召,传承重在践行。建校时的老职工付茂偿去世多年,94岁的遗孀刘德彰老人独自生活。学校专门腾出一套一楼住房给老人居住,让老人在学校食堂免费就餐。同时还组织团员、志愿者经常看望慰问老人。刘德彰老人感慨地说:“有了学校对‘三线’老人的关心,有了年轻一代的‘三线’情怀,我过得很开心!”


  润物无声,教育有痕。通过党建引领,载体打造,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各级道德模范36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23人;有学生道德榜样24人、学业先锋30人、爱校标兵36人,形成了一支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教职工、学生队伍,学校因此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校党委以“教育关爱断穷根”为落脚点,除了选派3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党建扶贫村帮扶,还组织党员教师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驻村干部在校子女进行“结对帮扶”,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予以帮助,为驻村干部解除后顾之忧。


  立足三尺讲台,传承“三线”精神。这条路上,初心弥坚、使命恒远,市二中走得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