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六盘水 > 正文

工业:为高质量发展“挑大梁”

  两河新区里的“花园式工厂”(资料图)。

  编者按

  70年砥砺奋进,70年谱写辉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赞美新时代,描绘新历程,本报即日起推出“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之“凉都六盘水重点领域发展成就巡礼”特别报道,反映我市各行各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

  □本报记者 晏华超

  六盘水是全国“14大煤炭基地”之一,素有“江南煤都”之称。

  1964年,国家实施“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六盘水作为西南地区的主战场,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建设大军来到这里,在崇山峻岭间战天斗地,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盘江精煤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拔地而起。

  1978年12月18日,一个以煤钢电材为主导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应运而生。这一年,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一年。

  雄厚的工业基础,使六盘水迅速成为贵州工业化的先驱。在这里,先后诞生了贵州第一个现代化煤矿和第一个百万吨级煤矿,第一个现代化火电机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火电厂以及全省最大装机火电厂,还诞生了贵州第一个钢铁厂、第一个水泥厂、第一个化工厂、第一个煤机厂、第一个瓦斯抽放站……

  “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的光环,一直罩着这座年轻的城市。

  近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产业政策向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转移、扶贫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等政策的实施,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六盘水迎来了继“三线建设”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开发建设,工业体系日趋完善,工业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挑起大梁”。

  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22亿元;2005年,达到105.26亿元;2016年,突破500亿元“大关”。到2018年,全市税收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工业。

  立足煤、做足煤,但不唯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2016年我市获批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走出了一条成长型资源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

  六盘水工业“成绩”如何,且看下面这一份成绩单——

  工业行业覆盖面不断扩大。有色冶金、建材、煤炭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我市拥有33个工业大类,占全部工业大类的80.5%。

  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1998年的22.2倍,年均增长17.7%;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2104.2亿元,是1998年的17倍。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加到78.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0.2亿元,是1998年的24.4倍。

  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加强。201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8.6%,比1978年增加了6.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7.2%。

  与此同时,我市重点推进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纺织、物联网、现代物流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不断加快培育引进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全球市场销售额第一的专业索道公司奥地利多贝玛亚进驻六盘水;形成1.5万吨/年的玄武岩连续纤维产能,规模全国最大;建成年产3万吨硫酸锰生产线,年产10万吨高纯硫酸锰项目正加快建设;与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合作建设的液氢工厂已完成选址,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开工建设的液氢生产项目……

  磨剑漫长艰辛,成就辉煌喜人。六盘水现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和新型煤化工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座年经的工业城市正砥砺前行,快马扬鞭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按照建设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要求,推进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乌蒙腹地上的这颗工业明珠越来越亮!

  故事链接

  机器人“出手”

  就知有没有

  在崇山峻岭间,在蓝天白云下,厂房林立,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在这里巍然屹立,它就是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时光回到1966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当时的青杠林林场,一场钢铁企业建设大战在这里打响;同年7月26日,一号高炉破土动工;同年8月6日,一号焦炉破土动工。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水钢已建成以钢铁制造业为主,集采矿、煤焦化、进出口贸易、汽车运输、机械加工、建筑安装、水泥等多种配套产业于一体的贵州省最大、西南区域有影响力的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十里钢城”。截至2018年底,水钢资产总额为146.74亿元,在岗职工8599人。

  今年4月,水钢新进4名“职工”,能够在二棒线上快速地完成夹取焊钉、标牌、识别焊牌位置并把标牌有序地焊接钢捆上……这4名新“职工”就是单捆计量系统自动焊牌机器人,它们首次运用在贵州省冶金行业中,也填补了六盘水市利用机器人为企业服务的空白。

  自从自动焊牌机器人上岗后,每次焊标牌只要35秒,自动焊标牌设计能力为每小时88捆,在符合约束条件下,自动焊接成功率达99%,彻底解决了水钢一直以来采用人工焊牌造成的不规范、成本高、效率低、高风险等问题,实现了智能生产、安适生产,为企业后续打造“智能工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记者手记

  抓机遇促转型

  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今天的六盘水。

  多年来,六盘水不断传承和发扬“三线”精神,把煤、电、钢、材发展成为六盘水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六盘水人的骄傲。

  近年来,六盘水抢抓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机遇,六盘水高新区、水城经开区、两河新区等“多轮驱动”,推动六盘水工业经济强势崛起。随着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黑色产业”转变为“绿色产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六盘水获批国家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面对新机遇、新起点、新发展,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抢抓机遇,就能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后劲,六盘水将书写更加精彩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