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贵阳>息烽县 > 正文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息烽县加快推进城乡水利工程建设

  解放初期,息烽县内仅有1个小(一)型饮水工程和小(一)型蓄水工程,县内广大群众吃水困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息烽大地沧桑巨变,群众从无水喝到有水喝、喝好水,无不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截至2018年底,息烽县共有集中供水工程385处,分散供水工程124处,受益人口24万余人。


  “现在用水方便了,不用像以前那样肩挑背驮了!”秦先伦年近60岁,是“土生土长”的息烽人。据他回忆,上个世纪70年代,息烽县还没有“流行”自来水,群众用水都要去到很远的水井里挑。那时,秦先伦家每天两担水才能满足家用,他一天需要来回两趟担水,很费劲。由于用水不便,家里的脏衣服更是要背到河边用手搓。冬天时,一双手经常冻得红通通的。


  六七十年代,息烽县加速水利设施建设,修建了小桥河、下红马、大龙滩等水利工程。八十年代以后,又修建鱼简河,板厂和枧槽沟等骨干水利工程,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我结婚以后,家里就通了自来水,还买了洗衣机,不用再去河边洗衣服了。”谈到现在的生活状况,秦先伦很满意。他说,因为用水方便,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息烽县大兴水利工程,与贵州水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子基金投资意向书》,共投资2.4亿元,新建、扩建集中式供水工程6处,逐步实现县乡全网供水。全县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由原来的6862万立方米提高到9662万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从15%提高到20%,自来水普及率达96.64%,70%的农村饮水达到150升/人·天,全县实现村村有稳定水源供水。


  秦先伦回忆,吃水困难时期,息烽农村比县城的困难程度更深。九庄团山村、石硐镇何家洞村、永靖镇河坎村、青山苗族乡大林口村等高海拔地区和石山区吃水异常艰难。当地村民要步行到去几公里以外的取水点运水,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用水。打田和灌溉更是辛苦,需要从很远的河道引水到水渠里。通水之后,村民之间要按照排班顺序取水。当有心急的村民不守排班规则,插队取水时,很可能会发生争吵。


  八十年代以后,息烽县开始大规模地修建小水窖、渴望工程和“三小工程”。小寨坝镇南山片区、永靖镇老厂片区以及石硐镇和流长镇等息烽县缺水区域的吃水难题得到基本解决。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对饮水安全的要求,2018年,息烽县启动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攻坚战。全县投资4376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2处,对养龙司水厂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流长四坪水厂和小寨坝扈家沟水厂。同时,息烽县还实施2018年小康水提升工程建设,发展耕地灌溉面积9465亩,巩固提升了21035人的农村饮水安全。


  养龙司镇龙门村,地理位置偏远分散,附近无固定水源地,一直以来,村民用水都很困难。为了解决该片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息烽县在龙门村沙井组建成沙井水厂,解决了养龙司镇龙门、江土、光华、新桥及温泉镇安龙、安江6个村14000余人饮水难的问题。


  “以前我们村最大的问题就是吃水难。全村人靠一口井生活,遇上枯水季节,大伙就没得水吃,碰上雨季,水全是浑的。现在好了,政府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我们每家每户都喝上了自来水,用水方便又卫生。”龙门村村民徐寿洋说。


  饮水工程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喝水问题,也让不少村民萌生了创业致富的想法。光华村村民黎训前想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他说,如今自来水管安装到了家门口,养牛就比以前方便了。今后,他准备将自家的养殖规模扩大,争取获得更多收入。


  要让群众“有水喝”,更要让群众“喝好水”。息烽县更加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全力保障群众饮水健康。


  近年来,息烽县以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工程,让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同时,息烽县全面推进河长制、河库管理、水资源节约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开展河湖“清四乱”等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全力筑牢全县的水生态屏障。如今,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息烽县投入69.5万元,建成县级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安装27套在线监控设施对用水进行监控管理,倡导全民节约保护水资源;制定《息烽县水功能区达标建设方案(2018-2020)》,狠抓人为水土流失监管、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重点查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仅2018年就开展监督检查62次,下达各类限期整改通知书47份,进一步提升了全社会的生态红线意识。


  息烽县还投资6915余万元,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800吨/天新萝污水处理厂,启动息烽县城污水处理三期工程,并有序推进养龙司、石硐、鹿窝、流长、青山5乡镇的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全方位提升县域内的污水处理能力。目前,全县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35万吨,率先在贵阳市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