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贵阳 > 正文

跨越70年 贵阳走向世界





  核心提示


  今年5月1日,在纽约时代广场这个被誉为“世界十字路口”的地方,12块大屏在4周时间里播放了6048次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宣传片。70年后的今天,贵阳已从一个闭塞的西南城市走向了世界,经济、交通、大数据、环境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提速,步入发展“快车道”。


  这份成绩,令贵阳人骄傲、让全球惊艳!


  跨越70年 贵阳走向世界


  A:经济增速

  连续6年 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1949年,贵阳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467万元,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年的经济总量也仅有10.77亿元。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市经济总量不断跨越:1994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1000亿元,2013年突破2000亿元,2016年突破3000亿元。到2018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3798.45亿元,一天的经济总量是10.4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年;经济增速达到9.9%,连续6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荣获“影响中国”2018年度城市称号。


  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85.67亿元,增长9.1%,连续26个季度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份信念下,贵阳人的生活越来越好。2012年,贵阳市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实现整市脱贫;2015年,贵阳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2018年,贵阳市人均GDP达到784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115元和15648元,全面小康指数在全国294个地级城市中位列第49名。


  B:交通建设

  打通城市“关节” 注入新动力


  曾经的贵阳城,主要交通干道仅限于“九门”之内,中华路、遵义路、延安路是当时最宽、最好的路面。


  20多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贵阳的交通向四面八方延伸开来。


  1993年,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立交桥——花果园立交桥建成通车,标志着贵阳新一轮城建大会战取得重大成果;2000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观山湖区应运而生;之后,观山东路、北京西路、黔灵山路陆续通车,成为连接新老城区的快速通道;2011年9月,贵阳二环路全线建成通车,与一环、环城高速贯穿贵阳市各组团,构筑起贵阳城市基础骨干路网;2013年2月,“三环十六射”骨干路网全面建成,贵阳城市所有关节打通,同城化的城市发展有了载体;2016年12月底,中环路通车,进一步完善了贵阳市路网结构,减轻了贵阳市老城核心区交通压力;2018年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运营,贵阳步入“轨道交通时代”;今年,串联中环南北向,解决道路联通和出行换乘的“颜值”大道——人民大道(北段)建成通车,标志着贵阳的发展水平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另一方面,自2014年以来,随着贵广、沪昆、渝贵三大高铁干线的通车,一个以贵阳为中心的“十”字形高铁网正在逐渐形成,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更迅速汇聚了人流、物流、商流,带动了贵州省旅游跨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贵州高铁客运量达3700万人次,带动旅游产业呈持续“井喷”态势,为贵州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力。


  C:大数据

  从无到有 为贵阳经济提供新支撑


  今天的贵阳不仅有着“避暑之都”、“爽爽贵阳”的美誉,还有着一张闪亮的新名片——“中国数谷”。


  自2015年以来,贵阳在大数据产业上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中国首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中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中国首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中国首个政府数据开放示范城市等多个“首个”让贵阳声名鹊起,谷歌、英特尔、微软、富士康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入驻贵阳。


  从无到有,大数据在贵阳的落地生根,不仅让贵阳多了一张新标签,更成为贵阳吸引投资和人才的重要因素。借助大数据的建设发展,贵阳建立的具有独特数据民生模式的信息便民公共服务平台“筑民生”,让百姓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贵阳市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增长22.4%,以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大数据已经成为引领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为贵阳市经济增速连续6年保持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贵阳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先后与英国利物浦市等12个国外城市结为友好交往城市。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4.94亿美元,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15.89亿美元,增长18.1%……


  D:生态环境

  建设宜居城市 享受生态福利


  对于贵阳人来说,南明河是一份独特的情结,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自2001年开始,贵阳市对南明河开展了综合治理保护。2012年,贵阳启动了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救急”、“治本”、“系统提升”3期工程,让南明河变得清亮起来。沿岸景观的打造,更让南明河成为贵阳人夏日纳凉、夜跑的好地方。


  为让贵阳变得更美,2014年,贵阳提出了建设“千园之城”的计划,在当年全市365个公园存量的基础上,新建600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等。群山环抱、林木苍翠,如今,家在千园之城,共享生态福利,已成贵阳人的生活写照。


  在全国其他不少城市陷入空气污染困境的同时,贵阳的好空气却在全国刷屏,得到点赞。在上世纪80年代末,贵阳是全国3个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贵阳市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成功摘除了“酸雨城市”的帽子。


  从2015年起,贵阳全年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一直保持90%以上。2018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8%,创下执行最严空气质量监测新国标以来最好的空气质量历史纪录。6年以来,贵阳市的空气质量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