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贵阳 > 正文

推动“三变”改革 促进乡村振兴

贵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成效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谭仕伦 高伟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农村现代化描绘的宏伟蓝图,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新规划、新征程。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今年以来,贵阳市以农村“三变”改革为主线,强统筹、勤调度,落实地块、落实品种、落实种苗、强化指导,运用新理念和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促进产业选择“精准化”


  “今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成绩喜人,共完成结构调整种植76。74万亩,完成调减玉米种植面积40。79万亩,带动贫困村58个,贫困户7666户21795人。”贵阳市果树站副站长余江平告诉记者。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按照“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思路,贵阳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一场灿烂的蝶变,从传统产业到旅游环线,一直方向明确。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全域旅游,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脆弱区、城市规划区、交通干道沿线、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重要的水源地等为重点区域,以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为主,选准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果树、茶叶、木本中药材和绿化苗木,兼具景观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精选特色产业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关键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市全面深化产业选择“精准化”的同时,贵阳市打造了一批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产业带、产业板块,促进采摘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等农业新形态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劳动变运动、农家变店家,推动城乡共享发展,将贵阳市打造成全省都市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先行区。


  截至目前,全市新增果园56。82万亩、茶园5。11万亩、中药材1。96万亩、绿化苗木5。44万亩,植树造林7。41万亩。


  专项培训,促进技能提升“大众化”


  如何种植?如何培育?如何经营?算好一本营销账成了老百姓必学的看家本领。


  为了让群众抱团发展,贵阳市围绕“结构调整助推产业兴旺”这一主题,集合各区、县的种植优势,突出产业帮扶重点,成立了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狠抓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实施点对点的服务,扎实做好“科技服务下乡”工作,切实做到主导产业技术专班专业人才全覆盖,村级合作社技术团队全覆盖率,实现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引导群众科学增收。


  此外,贵阳市还组织了多次专项培训,通过以会代训、产业现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多措并举培训农民,促进农民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和“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确保种得上、管得好、有效益。自培训工作开展以来,老百姓积极参与讨论,各自盘算着自家的账簿,反响热烈。


  发挥头雁效应,带领群雁齐飞。


  为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开展,贵阳市充分发挥领导示范带头作用,将领导示范样板点建设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成立了由市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等工作,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实施中,专门成立督查专组,并实行周四进度报送制、半月一调度、一月一例会制度,立即行动,抓好落实,强化督促检查,对各区、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巡查,通过横向、纵向同时推进,将全市的扶贫攻坚力量拧成一股绳,打出组合拳。目前,已召开调度会18次,上报工作专报7期。


  “在资金方面,采用“三变”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以股权为纽带形成投融资利益共同体。”余江平说。


  资金保障是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是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今年,贵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在市场、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资金保障,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利益联结“无缝化”


  农业产业转型是一个蝶变过程,它的创新崛起,在于先行先试。在农村“三变”改革中,贵阳市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积极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确保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坚持运用“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组织方式,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


  日前,花溪区燕楼镇一株株白芨盎然生机,一片片茶叶随风灵动,一棵棵绿化树屹立不倒,这片辽阔的黄土地,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门路”。截至目前,燕楼乡的农业产业带动了6800余农民参与其中。


图片2_副本.jpg

燕楼镇白芨种植示范基地


  这种幸福感得益于“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以财政投入的奖补资金作为村集体和农户的股金进行入股,项目建成后,按照入股金的比例进行分红,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据了解,目前,全镇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天意茶叶公司等社会企业3家,区城投公司等区级平台公司2家,形成了“平台公司+社会企业+合作社+农户”、“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此模式带动的农民达6800余人,全镇139户351人国标系统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加入了合作社。


  “这种流转土地的方式,会大大减少企业与村民间的纠纷,有利于村民脱贫致富。”花溪区燕楼镇相关负责人说到。


  大力培育“三变”承接主体,积极探索“四股聚力”、“基地认领”、“企业代建”、“返租倒包”等模式是全面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保障,充分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民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结合自身优势谋划好农业产业的发展, 促进利益联结“无缝化”,有力于进一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消除大家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让村民们想干事,敢干事。


  区域联合,促进基层党建“结构化”。


  今年以来,贵阳市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贯穿扶贫工作的一条红线,全力抓好党建、基层堡垒建设,推动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 把党在扶贫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用党建凝聚扶贫攻坚正能量,实现了飞跃性发展。


  走进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街道、完善的设施,果树、稻田、树木,青葱茂密,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们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忙碌着。


图片1_副本.jpg

石硐镇农户参与结构调整分红现场


  “我们大洪村紧紧抓住“三变”改革这个农村产业改革的牛鼻子,按照“扶产业就是扶根本”思想,依托中康猕猴桃发展有限公司和园区发展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和产业项目,大力实施产业强村战略。”大洪村党支部书记罗彪告诉记者。


  据了解,自农业产业结构工作开展以来,大洪村大力发展产业,主要以猕猴桃为主,在果园投产后,按照低收入户、土地入股户、代建企业、村集体按照纯收益的65:15:15:5的比例进行分配;园区建成后,低收入困难户每年将增收13000元以上,土地合作户每年将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将增收23万元,实现“三赢”。


  同时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引进企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因地制宜地找准产业项目,探索党员带头致富新路径,围绕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有党的工作,扶贫产业就到什么地方落地开花,通过抓党建激活力,驱动了脱贫攻坚“强引擎”。在党建的引领下,农业产业调整成为了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中流砥柱,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了健康向上的良好势头。


  扶贫攻坚决战在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激人奋进。在这场革命中,贵阳市干部群众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绘就农村现代化宏伟蓝图,推动农业再上新台阶,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爽爽贵阳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