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毕节:车在景中行 人在画中游

  织金平远古镇 


  一列列车行驶在成贵高铁毕节市境内 


  大方奢香公园 


  小寒过后,乌蒙山久阴初晴。


  当清晨第一抹阳光自天边洒下时,水汽氤氲成轻盈的薄雾,萦绕在山峦、密林、湖泊、楼宇、村舍、田园之间,将雄奇苍茫的乌蒙山点染得幽静、清新、神秘、灵动。


  暖阳下,勤劳质朴的庄稼人笑逐颜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恣意享受着大自然的丰厚馈赠,回味着全域旅游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悉数着2019年毕节市旅游发展的累累硕果——


  这一年,中国气象学会授予我市“毕节·中国花海洞天避暑福地”称号;


  这一年,百里杜鹃管理区和黔西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验收;


  这一年,织金平远古镇入选贵州十大新地标;


  这一年,成贵高铁正式开通,毕节再一次拉近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开启了“快旅慢游”新时代;


  这一年,毕节再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0家,全年旅游业发展带动6.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受益,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旅游名片更加闪亮。


  补齐短板

  助推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9年12月16日,随着一声幽远悦耳的长笛划破冬日长空,成贵高铁“和谐号”列车载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携着无数好奇与惊叹,翻山越岭,穿云跨壑,驶入毕节境内。


  逶迤磅礴的乌蒙腹地,循着新时代奋进的足音,再一次拉近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开启了“快旅慢游”新时代。


  “乌蒙处处好风景,藏在深闺人不识。”古老神秘的毕节从不乏优质的旅游资源,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地球彩带、世界花园”百里杜鹃、世界十佳观鸟地威宁草海、世界喀斯特地质博物馆九洞天……乌蒙山独特的喀斯特地形风貌、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出了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让这片土地生长出众多“国”字号旅游资源。


  近年来,毕节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综合配套服务,力争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好、出得去”。尤其是交通建设方面,毕节抢抓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契机,强基础、补短板,着力破解交通瓶颈对旅游发展的制约。从古驿道上的马蹄绝响,到国道、省道的九曲回肠;从大纳公路、贵毕公路的车流拥堵,到县县通高速的风驰电掣;从单一行驶汽车的公路,到高速、航空、高铁的立体呈现……毕节人从未停止过探路的步伐。数据显示,仅“十二五”期间,毕节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751亿元,公路通车总里程近3万公里;建成铁路项目8个,总里程413公里。

  成贵高铁的开通,是毕节打破落后基础设施掣肘,向世界递出的又一张旅游名片。


  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兰广(兰州——广州)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贵高铁承担着西南地区省市间的城际、区(县)际旅客运输任务,兼顾西南、西北地区与华南地区的长途客流运输功能。它的开通,让毕节与地处高铁沿线的云南省镇雄、威信,四川省成都、宜宾等地,成为“咫尺邻居”。毕节也将依托全省首个集高铁、轨道交通、中长途客运、城市公交、机场于一体的“零换乘”示范项目——毕节高铁客运枢纽中心,围绕百里杜鹃、织金洞、韭菜坪等龙头景区,全面发力,守好旅游底色、建设美丽城乡、串联美丽风景,推进全市旅游景区提质升级。


  当然,毕节针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硬核”投入并不止于此。2019年,全市实施旅游“1+5个100工程”项目109个,累计完成投资48.52亿元。全力推进九洞天景区提质改造工程,建成鸡鸣三省景区、九股水温泉旅游度假区,补足了红色旅游产品和季节性旅游产品短板,以重点景区为中心的“五大板块”体系基本形成;与安顺、遵义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书,联合打造以“黄果树,织金洞、遵义会址”为核心的精品旅游线路;百里杜鹃管理区和黔西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验收,织金洞景区通过5A级景观质量评审,纳雍总溪河、金海湖旅游区、织金古城、九洞天、七星关区鸡鸣三省、百里杜鹃奢香军营山地旅游景区通过4A级景观质量评审,全市新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0家;建设完工旅游厕所85座,同步推进厕所系统信息更新、制度上墙和百度地图标注,标注率98.81%,从年初全省第九上升到全省第三……


  高位布局

  精心擘画全域旅游发展蓝图


  2019年9月28日至29日,在第十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织金平远古镇作为大会主会场精彩亮相,并成功入选贵州十大新地标,成为毕节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最亮产品之一。古镇精心打造的亭台楼阁、灵山秀水、古桥古街,让自然与人文互为融合,依山傍水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游客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诗韵乡愁。


  旅游旺季短、产品结构单一、景观差异性小……这些因素长期以来制约着毕节旅游业发展。为破除旅游淡季“坚冰”,改变单一旅游模式,毕节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围绕“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旅融合、商旅融合”全业融合发展态势进行高位布局,立足优质生态气候资源,积极创新旅游业态,开发旅游新产品,在“花海毕节”总体定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源积极参与,强化政策驱动、产业联动、品牌推动措施,盘活旅游资产,强化宣传推介,全方位、多形式为旅游发展注入新动力,擘画出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蓝图。


  ——抓文旅融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优势,着力推动文旅融合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如:大方慕俄格古城凭借古彝文化的神奇与瑰丽,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七星关鸡鸣三省景区将“鸡鸣三省会议”红色文化与自然生态、苗寨风情等有机结合,形成以文化体验、峡谷探险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


  ——抓农旅融合。围绕“旅游+农业”促脱贫,建成黔西海子、百里杜鹃迎丰等10余个特色旅游扶贫示范点,辐射300多个村寨,惠及17万贫困群众。大力发展农旅一体化特色产业,释放农旅融合助推脱贫的强大动能。如:纳雍厍东关乡将玛瑙红樱桃特色优势产业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辐射带动全县近20万名群众增收脱贫;大方木寨村通过自然资源入股、集体资产转股、群众投资参股发展乡村旅游,将企业、集体、农户利益紧密联结,昔日“庄稼汉”吃上了“旅游饭”,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抓城旅融合。推进“城景旅一体”发展,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坚持“城景一体化”发展理念,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如:织金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发展,借力恒大集团帮扶,在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融入旅游小镇理念,将7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精心打造成休闲旅游新景区;大方县奢香古镇集“观光、旅游、体验、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拥有全国唯一的城中花海梯田—古彝梯田,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抓商旅融合。搭载“黔货出山”顺风车,深入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打造了以织金竹荪、大方天麻等为代表的“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品牌,全年实现销售额8亿多元,培育了织金蜡染、大方漆器等民族手工艺旅游商品品牌,并携手知名电商开展互动营销,促进旅游商品扶贫效益最大化。如:织金县积极发展“绣娘”产业,开发苗族传统蜡染刺绣旅游商品,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与唯品会签订了千万元的订单。


  一石激起千层浪,十指弹出万般音。在多方主体齐发力、“旅游+”相融相生的融合模式助推下,毕节旅游进一步朝着“全时、全景、全业、全民”的全域格局发展。即便在眼下寒冬时节,全市各地旅游仍热度不减,部分游客甚至长时间租住在毕节的城市或乡村,深研细品浑然质朴的乌蒙神韵。


  品牌引领

  奋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招牌


  “前些年我还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靠家中几亩薄地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赶上了好时候、好政策,苦尽甘来,开乡村旅馆每年能赚20万元!”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永兴村一乡村客栈的老板沈光海谈起自己生活的变化,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乡村旅游的全面开花,让无数像沈光海一样的农民群众“洗脚上田”当起了老板,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毕节市坚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来抓,依托良好的区位、生态、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文化+生态+旅游+精准脱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9年,毕节继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扩大乡村旅游规模。依托《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方案的出台,有效利用坚强的政策支撑,形成市级牵头、县区推进的齐抓共管良好发展态势。


  全市以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打造为突破,积极探索景区带动、产业融合、特色村寨等旅游扶贫模式,打造出大方县核桃乡木寨村、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永兴村、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威宁自治县板底乡雄鹰村、七星关区碧海街道砂锅寨村、金海湖新区青山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点。


  同时,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以现代高效农业园为载体的乡村休闲游也渐成毕节乡村旅游的新业态。百里杜鹃将乡村旅游与杜鹃花、彝族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促进农民增收、拓展景区特色、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四者和谐统一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下红岩村开展冬季草莓、金桔采摘活动,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原生态有机水果;金沙台金现代科技园、黔西县解放村柳岸水乡等已被列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乡村旅游经营户2000余家,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100多家。2019年,全市新增甲级乡村旅游村寨5个、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2个、五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3家,已评定质量等级的乡村旅游单位达196家,全市乡村旅游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全年旅游业发展共带动6.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