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寻味毕节 没什么是一锅活菜解决不了的

  一座城市饮食习惯的养成,是数代人甚至是数十代人的味蕾累积,它所散发出的香味,也是对城市味觉的溯源。在贵州,如果按九大地州市的味觉划分,可能各自都有值得为之自豪的美食。在成贵高铁开通之际,我们从毕节市区出发,沿着高铁线路进行寻味之旅。


  寻味毕节第三站,我们抵达黔西县。


  活菜 用上头的方式走心


  在贵州,如果要选出最让人上头的菜品,豆豉活菜与牛瘪火锅,可能不相上下。这种闻着臭吃着香的美食,总能撩拨吃货的心。有人说,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锅见底,饭遭殃”的豆豉活菜,偶尔油腻,但从来不耍流氓。



  加佳家活菜,藏在黔西县城大转盘附近的复烤厂宿舍里,初来乍到的外地食客,恐怕只能循着若隐若现的豆豉味,才能如导航般精确地走到这里。六十九岁的李家荣和彭松两母子,一道经营这家活菜馆。


  都说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加佳家活菜把这种厨房哲学,演绎到了极致。冷水豆干、黑毛猪肉、小黄牛肉,这些都是彭松数年来精心选定的,新鲜的食材切片上盘,一锅秘制的豆豉锅底端上,味道就填满了并不宽敞的房间。



  地域迥异,粗细不同,与紧邻的清镇豆豉火锅相比,黔西的豆豉火锅仿佛更精致,它不靠满锅漂浮的豆豉颗调味,被打磨成酱的豆豉粑,在油辣椒的鼓噪下,毫无顾忌地释放出了它的美感。


  不同于重庆火锅的麻辣,豆豉火锅的口味更倾向于香辣,它不需要油碟去辛除腻,豆豉本身的香臭,就足以丰富食材的口感,浓郁猛烈,层次分明。新鲜的猪肉或牛肉,在油亮的锅底里稍微翻滚,就能给人带来食欲。



  豆豉火锅的配菜中,茼蒿是最特别的,两种气味的勾搭,在入口后交织缠绵,激发出了双倍的清香。加佳家活菜馆里的素酸汤,配上烧青椒蘸水,更是能消解锅底带来的油腻感。


  有荤有素,五味杂陈,在香臭弥漫的氛围里,即使没有香烟和酒精的催化,豆豉火锅的美,也足以让人语无伦次。它从来都不是小清新,甚至透着工业重金属的煽动性,香味藏在锅底,却迸发着持久的狂野。


  香臭的豆豉火锅,或许让人上头,但它的确很走心。


  卤粉 美味之外还有美味


  在不少黔西人的心目中,牛肉粉和卤粉排名不分先后,不接受辩解,也不接受反驳。


  在黔西县城里沙大道,张慧的“胖子卤粉”,经营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之前做过服装生意,也曾外出打工,最终她选择回到家乡,加盟拴住了不少黔西人的胃的卤粉,理由很简单,“这是乡愁”。卤粉,在黔西2381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有数十家。



  卤粉摊上,品类丰富程度,超过了很多人对早餐的想象——十余种素菜,二十余种荤菜,齐整地摆在那里,食客按自己的喜好挑选,洋芋、海带、香菇、藕片,大排、板筋、猪蹄、鸡腿,都散发出诱人的光泽。


  烫到刚好的粗米粉,放上自选的或荤或素的佐料,舀上秘制卤汤浇透,最后用折耳根辣椒收尾。拌粉的过程,最容易让人满足,看着汤汁浸透每根米粉,卤汤在搅拌中幻化出时浅时深的颜色,香味也在筷子的撩拨之间,慢慢飘散。



  顺滑的米粉入口,汤汁的卤香迅速蔓延,带着浓郁甘香的卤菜,在舌尖上摇曳起来。都说卤粉的汤汁最出彩,但黔西的卤粉胜在那勺辣椒,这种不向非折耳根人群示好的固执,让它拥有了更魔幻、更个性的口感。



  当沁人心脾的汤汁,遇上暴躁炸裂的折耳根,那种互相掣肘又瞬间和好的魅力,恐怕只有贵州人自己才能领悟。在速食时代,文火慢炖的卤粉,之所以能广收信徒,靠的是不同食材组合,在卤汤里面碰撞,最后变成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或是令人惦念的萍水相逢。


  在黔西,没有什么事情是刨一碗粉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刨两碗——一碗卤粉,一碗牛肉粉。


  麻辣脆 来自记忆里的味道


  美食家蔡澜曾说,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对于黔西人而已,妈妈的味道可能是豆豉火锅,可能是素酸汤,也可能是黄粑,但最有可能的是麻辣大头菜。


  大头菜,早在清代就已经被黔西人端上餐桌,那时他们喜欢用大头菜制成咸菜,或与肉片拌炒,或与腊肉蒸煮。随着口味演变,大头菜拥有了更诱人的身段——麻辣脆。


  麻辣大头菜的做法不难,过去几乎是所有妈妈的手艺。把新鲜的大头菜洗净切成薄片或粗条,放进滚水片刻捞出滤干,放在火上烘烤以减少水分,再用盐和糖揉搓后,拌上酱油、辣椒面和花椒粉,让人垂涎的“麻辣脆”就算制成。


  小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麻辣脆,那种市井的气息,过去全部藏在吆喝声里:“麻辣脆性又回甜,不香不脆不要钱,麻辣脆啰”,这是过去黔西大街小巷的样子,也是很多街头美食最初的传播模样。


  红中透白,脆生麻辣,淡香回甜,让人欲罢不能,越吃越想吃。如今走在黔西街头,依旧能遇见挑着担子卖麻辣脆的人,这种提振食欲的美味,之所以在黔西长盛不衰,或许是它身上带着儿时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