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威宁:大棚蔬菜成致富产业

  时下,走进威宁自治牛棚镇手工社区蔬菜大棚基地,一栋栋大棚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给蔬菜除草、施肥。


  工人孔背妹感叹:“这个大棚建起来还是可以的,我在这里做工一年多了,家就住在附近,平时还能照管一下家里。”


  据了解,该基地占地面积约240亩,共有大棚300栋,由牛棚镇特色果蔬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每亩900元的价格从当地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帮助农户实现土地流转费用、务工工资两份收入。


  基地负责人赵云说:“基地平时务工的人数在20人以上,大部分都是当地的贫困户、妇女以及年纪比较大的老人,种植和采收的时候务工人数能达到50人左右,务工工资60到100元不等。”


  每天在离家不远的基地大棚里务工,对当地农户来说是个不错的就业好去处。


  家住手工社区四组的陈有珍说:“一个月下来还是能做到25个工左右,算下来一个月能挣到2000块钱左右。”


  陈有珍家里土地较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丈夫外出打零工为主,基地大棚建起来以后,她来到了基地里务工,家里每个月能增收近2000元,一家人的日子稍稍宽裕些。


  “我今年56岁,年纪大了,出去找工作人家不要,自己也做不起了,现在在大棚里面做工,活路比较轻松,还是可以的。”陈有珍笑着说。


  在大棚里发展种植蔬菜,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小,一年可种植三季乃至四季,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他们稳定增收。


  目前,该基地所产的蔬菜主要销往四川宜宾、云南昭通以及省内贵阳、六盘水等地。


  “平时我们自己拉出去卖,有时候联系好了,人家开车来收,总的来说,种出来还是不愁卖。”赵云说。


  依托肥沃的土地以及温和的气候条件,手工社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探索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大力发展西红柿、辣椒、“三白”蔬菜以及香葱种植,逐步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致富产业。


  抓产业、调结构、促发展、助增收,蔬菜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当地农户,不断激发其发展内生动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


  村民张正芬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我们这边家家户户土地都少,我家只有一亩多点,不管种什么都没有多少收入。在基地里种蔬菜收入还可以,公司也比较关心我们,有活都尽量喊我们来做。”


  赵云介绍,大棚一年至少种植三季,第一季种植早熟马铃薯,第二季种植白菜、萝卜、莲花白等,第三季种植香葱,一个大棚一年下来的收入在1万元左右。


  “我们基地明年将新建大棚50个,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到时可带动更多老百姓参与务工,增加收入。”赵云说。


  蔬菜产业与传统种植业相比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下一步,手工社区将积极推进大棚蔬菜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增加蔬菜种植种类,真正将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的致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