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毕节:居新家务新业开启美好生活





  数 据 快 闪


  ●“十三五”期间,毕节市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8.5万人,已全部搬迁入住


  ●全市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45所,6.5万名搬迁群众子女实现就近入学


  ●已组织搬迁对象参加各类培训12万余人次。实现有劳动力搬迁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


  ●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恒大集团帮扶等输出就业,组织引导2.5万余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引进企业在安置点就地建起了134个扶贫车间


  ●在安置点建立党工委9个、党总支8个、党支部106个、党小组116个,实现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清晨,送完孩子上学,家住织金县平远新城的彭祥艳赶到离新家不远的扶贫车间上班。


  彭祥艳老家龙场镇幸福村,那里边远偏僻,土地瘦瘠,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2018年,彭祥艳一家搬进了平远新城,在服装厂找到了工作。


  “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能解决上大学和读小学的孩子的费用。”彭祥艳说。


  过去,彭祥艳因丈夫长期生病,时常为温饱和孩子书学费发愁。如今搬进新城,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回家照看丈夫和孩子,一人的务工收入可以撑一个家庭,日子越过越舒心。


  “十三五”期间,毕节市28.5万人像彭祥艳家一样,搬离深山区石山区,搬进了城镇,从农民变成市民,走进工厂车间,成为上班族,过上了美好生活。


  “只有全力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才能确保28.5万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毕节市委副秘书长、市生态移民局局长罗太瑜介绍,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中,毕节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聚焦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着力“五抓五强”,切实解决“搬出来后怎么办”问题。


  抓党建引领,强基层基础。毕节市狠抓健全组织,在安置点建立党工委9个、党总支8个、党支部106个、党小组116个,已实现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全覆盖。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的要求建好安置点活动阵地,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在每个县城安置点均设有农贸市场、便民超市、健身场所、红事办理场所等服务设施,创办老年人活动中心、四点半学校、周末课堂、志愿者服务之家、妇幼之家。强化服务力量,县城安置点党组织书记由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兼任,乡镇安置点党组织书记由乡镇班子成员兼任,同时从乡镇、县(区)直相关部门抽调政治过硬、综合能力强的干部到安置地开展工作,注重从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复退军人及农村致富能手中选配安置地社区“两委”干部,积极选派青年志愿者830人到安置地开展服务工作。 


  抓公共服务,强基本保障。毕节市无缝衔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全市搬迁群众农村低保接转城镇低保4.5万人,落实医保21.3万人、养老保险6.1万人,搬迁贫困群众享受一次性临时救助政策8.5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千方百计满足搬迁群众医教需求,全市新建改扩建医疗机构共130所,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45所,6.5万名搬迁群众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在集中安置点统一建立“便民服务大厅”,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对搬迁群众低保、医疗报销、户口迁移以及就医就学等进行全方位动态服务。 


  抓就业创业,强增收后劲。毕节市对搬迁群众劳动力情况、务工情况、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就业意愿等进行摸底,分类建立台账,根据就业意愿组织技能培训,目前已组织搬迁对象参加各类培训12万余人次。统筹整合各级各部门力量,创新开发护校、护路、护林等“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3500余人。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恒大集团帮扶等输出就业,组织引导2.5万余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依托安置地周边经济开发区、公司、企业、大型超市、餐馆等,引导集中就业2.9万余人。目前,全市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8.55万人,实现有劳动力搬迁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同时加强培育产业,引进企业在安置点就地建起了134个扶贫车间,带动就业。通过盘活社区门面、商铺等资源,引入或兴办便民利民平价购物中心、小菜场等,引导搬迁群众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经营活动。落实“特惠贷”政策,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融资平台公司,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资金,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扶持搬迁群众发展配套产业,引导搬迁户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红或自主创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抓文化服务,强内生动力。毕节市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贯穿始终,全市安置点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6个,组织讲习员巡回宣讲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和法律法规知识,激发搬迁群众干事创业、自我发展的热情和干劲。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墙、提示牌、村规民约和乡风文明理事会等,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破除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厚葬薄养、互相攀比、天价彩礼等各种陈规陋习、不良习气,形成崇尚科学、文明、节俭、诚信的良好风尚。建立“社区评先选优积分制”,推进“文明家庭”“勤劳致富模范户”“美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建立“社区贤人”联系制度,吸引和凝聚一批德高望重的“社区贤人”关注和支持社区发展,在创业就业、矛盾纠纷调处、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通过示范引领,以先进带后进,激发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抓社区治理,强和谐稳定。运用大数据、“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信息化手段加强社会治理,开展安置区治安防控、治安巡逻、群众咨询等服务。依托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探索建立法律援助结对帮扶机制,构建了“网格员—调解员—社区主任”三道矛盾调解防线,推动了安置点各类矛盾纠纷依法及时化解。指导安置点建立完善搬迁群众公约,定期组织召开党建联席会、社区群众意见问答会、民主评议会,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建立健全安置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管理机制。


  走进赫章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银山社区,教室里传出琅琅读书声,扶贫车间工人们整整齐齐上班,老年人在休闲广场上或散步溜达,或凝神下棋,或拉二胡唱山歌……62岁的搬迁户陈祖良乐呵呵地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