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潮涌乌蒙筑梦小康 美丽毕节再启新程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成贵高铁进入全线拉通空载模拟运行阶段,每天从毕节境内呼啸而过的多趟列车,频频在毕节人的“朋友圈”刷屏,乌蒙山各族人民翘首以盼的“高铁梦”,终于盼来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日子。


  而在毕节境内的高铁沿线,曾经一到冬天就进入“沉寂期”的大片土地,正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深入实施下,变成了各类经济农作物种植的“冬忙季”,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宝地。


  除此之外,在乌蒙大地的山山水水间,尽管时值寒冬,但夯实基础设施、推进项目建设、补齐发展短板、改善民生福祉的势头并没有减缓,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发的景象。


  今年以来,毕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新形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呈现出传统产业持续发力、新兴产业增长迅速、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的良好势头。


  为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交通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磅礴的大山“锁”住了对外发展的通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长期滞后,成为制约毕节发展的最大瓶颈。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面对“一无铁路、二无航空、三无水运”的现状,毕节人并没有气馁,而是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立志改变闭塞交通、打通对外发展通道,呈现出“铁公机”立体交通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局面,交通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从杭瑞高速打破毕节境内“零”高速尬尴历史,到夏蓉高速、毕威高速、黔大高速、毕镇高速的相继通车,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共同构架起了支撑毕节发展的骨架。

  截至目前,毕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32150公里,全面打通了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其中,建成高速公路979公里,并在2015年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等级以上公路2193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69.22%。同时,毕节还修筑了6756公里的产业路,463公里的景区旅游路,314公里的能源路。


  除此之外,毕节还充分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加快推进铁路、机场建设,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共同构筑大进大出、畅通无阻的立体交通新局面。


  在铁路建设上,目前毕节铁路通车里程413公里。其中,尤其是随着成贵高铁的通车运营,迈入“高铁时代”的毕节,将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


  在航空事业发展上,毕节飞雄机场2013年通航以来,已开通20个城市航线,2018年旅客吞吐量达121万人次,为毕节架起了对外开放的“空中走廊”。


  毕节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彻底告别了“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尴尬历史,让毕节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不再“山高路远”,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生态


  为乌蒙大地披上绿装


  毕节多山,“八山一水一分田”,导致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要吃饱饭,就得开荒种地”,曾经一度让毕节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森林覆盖率一度只有14.9%,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石漠化严重,每到汛期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发。


  面对这样的窘境,毕节人痛定思痛,尤其是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以后,开启了治山治水的探索与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地处乌江、珠江上游,有着“两江”生态屏障作用的毕节来说,显得尤为如此。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护卫绿水青山,毕节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全面加快生态建设,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现代化,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


  毕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将林业产业发展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的一项产业来抓,经果林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8年底,毕节连片种植经果林面积达448.3万亩。


  31年来的持续推进,毕节生态建设交出了一份喜人成绩单: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56.13%,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2261万亩,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5540万立方米,累计治理石漠化1367.9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9000平方公里……国家先后将毕节列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书写了生态建设的毕节史篇。


  产业


  为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保障


  入冬以来,金沙县全面启动10万亩新增茶园种植工作。这些天,全县每天有2000余人开展茶园补苗和新增茶叶种植等工作,在各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广大群众种植茶叶的热闹场景。


  而在茶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金沙县的茶叶品质和品牌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18年,全县生产干茶2803.3吨,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4.15亿元。


  金沙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之路,是毕节深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以来,毕节充分利用特殊的气候条件、海拔落差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有利条件,按照“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要求,紧扣产业发展 “八要素”,用好“五步工作法”,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按照“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茶叶、刺梨、皂角、经果林、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中注重长短结合、循环发展,种植业结构正从“单一低效玉米种植”向“多种产业共同发展”转变,产业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全市共调减传统低效玉米385万亩,大力发展蔬菜、马铃薯、食用菌、辣椒、刺梨、皂角等12个主导产业,覆盖农户200万人以上。


  思路一变天地宽,穷山也能变金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改变了毕节长期以来的耕种模式和观念。如今的乌蒙大地,特色产业星罗棋布,结构调整风生水起,广大贫困群众正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指引下,增收有载体、生活有盼头,并昂首阔步奔向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脱贫攻坚


  为“相约2020”凝聚力量


  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毕节,是贵州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毕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3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下降到5.45%,黔西县、大方县脱贫摘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5元增加到29888元、增长37.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76元增加到9354元、增长24.9倍,全市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91.2%,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重大跨越,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当前,毕节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围绕打赢“113攻坚战”目标,尽锐出战,务求精准,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坚定“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决心,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其中,毕节正严格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着力落实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精准资助政策,不让贫困学生因贫辍学、因贫失学;继续做好重病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贫困群体医疗保障工作,实现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救助全覆盖;认真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有关政策,确保“十三五”期间规划的32.5万搬迁对象如期搬进新家。加快农村“危改”“三改”和老旧房整治,实现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通过写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篇“大文章”,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与此同时,毕节还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讲习、入户访谈、集中宣讲等形式,累计开展各类政策宣讲10余万场次,受益干部群众数百万人次,有效激发了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为“相约2020”注入了“动力源”。


  潮涌乌蒙筑梦小康,美丽毕节再启新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毕节各族干部群众将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聚决战之力,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努力撕下贫困标签,贴上靓丽名片,奋力在“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的新征程中谱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毕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