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七星关区有对夫妻,扶贫路上“比翼飞”

  胡庆文在走访贫困户家

  林英查看青菜长势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清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多么美好的画面,也是每一对夫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但对于胡庆文和林英夫妇来说,他们的生活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家搬迁户搬了吗?这家贫困户合作医疗保险买了没?”


  “今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得如何?赶紧召集群众开动员会。”


  ……


  2018年年初,因为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同在区农业农村局工作的胡庆文和妻子林英分别被抽到撒拉溪水浸沟村和龙凤村担任第一书记。自那以后,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


  进入冬季,七星关区的天气总是冷雨绵绵,趁着还未凝冻封路,胡庆文和同事再次踏着稀泥和碎石爬上水浸沟村的白岩脚组查看复垦复绿情况。


  其实,复垦复绿情况他们再清楚不过,说是查看,倒不如说是对这里曾经烟火气息的怀念。


  除了零星几座破败的旧瓦房,这里早已不见炊烟,早就不闻鸡鸣狗吠之声,再也不会有小孩跑出来拉着他的衣角叫他吃饭……


  满眼的荒凉,看得胡庆文眼里生疼,但心里满满都是欣慰和喜悦。“他们终于走出大山,走向幸福啦!”胡庆文默念着,他终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圆满完成任务。


  回忆起2018年初到水浸沟村时的情景,胡庆文不好意思地说:“刚分我到这个村时,我是失落和委屈的。”胡庆文是高级农艺师,专长是研究土壤。下派到水浸沟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发挥专长,但当他经过走访、调查研究下来后,失望了。


  水浸沟村仅有2000多亩土地,其中退耕还林占了900多亩,剩下的1000多亩土地除去村民房前屋后的自留地,其余的都十分贫瘠,加上海拔高,土地出产率很低,无法发展经果林等种植业。


  同时,该村1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就有134户属于搬迁户,而整组搬迁户高达122户。于是,胡庆文的工作便集中在如何动员群众搬迁上。


  白岩脚组便是整体搬迁的两个组中的一个。


  白岩脚组地如其名,抬头便是坚硬的裸露白石,几十户人家就“悬挂”在岩头上。


  这里基础设施不完善,吃水全靠挑,唯一一条通外界的路也是泥泞难行,电压只能带动小型家电。


  “我们有自来水,但得3天放一次水,且每次放水每家只能接两担水,不够吃就下山挑,连衣服都不敢洗。”回忆起挑水的日子,60多岁的郑朝军肩膀不自觉地抽抽,似乎扁担还压在肩上。


  “一年只回家一次,但走一次怕一次。”村民刘国江说,从家到集镇,最少需要步行40分钟,然后再坐车。


  无论大山里再穷、再苦,但世代在这里生存,突然要让搬出去,除了对这里的不舍外,最大的顾虑是搬到城区后的生计问题。


  为了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胡庆文和同事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只要有时间便往白岩脚组和皂角树组跑。


  从白岩脚组绕到皂角树组光走路一个来回就要两三个小时,每一次都让胡庆文走得大汗淋漓。


  也正因为这样不停地走和流汗,反而让有轻微糖尿病的胡庆文血糖平稳了许多。


  “每走访一次,群众都帮我记着,他们说这一年多来我来回跑了60多次。”为了动员群众搬迁,胡庆文从一个高级农艺师转变成“心理老师”,不断地跟群众做思想工作,一遍遍地跟他们分析搬迁后医疗、教育以及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搬迁对下一代甚至几代几十代人带来的改变。


  “少的人家去了七八次,多的去了十几次,寨子里的大人小孩都认识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胡庆文的一次次奔走劝说下,134户群众终于同意搬迁。


  搬迁了的群众从此走出大山走向更美好的新生活,对于不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村“两委”也在积极寻找适合发展的产业,增加大家收入。


  经过一番考察试验后,水浸沟村发展起了牛、羊、猪及蜜蜂养殖,还种植有大蒜300多亩、太子参120多亩。


  看着群众一步步过上好日子,胡庆文满眼的欣慰代替了初来乍到时的失落。可当提及家庭时,他像焉了一般,满是愧疚和自责。因为,他的妻子也是驻村干部。


  “在家人住院时无法陪伴。”


  “难得为女儿做一餐可口饭菜。”


  ……


  提起家,胡庆文的妻子林英眼圈泛红,她何尝又不对自己的小家感到内疚和亏欠,但他们彼此心里都清楚,只有大家幸福了,才会有小家的祥和安宁。


  与胡庆文一样,2018年2月,林英被派到龙凤村担任第一书记。


  近年来,龙凤村在区委、区政府及各部门的帮扶和关心下,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发展也相对较好。


  林英的到来,让龙凤村如虎添翼,她负责的马铃薯改良新项目在龙凤村开花结果,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促进了群众增收。


  目前,龙凤村发展刺梨种植3000多亩、马铃薯3000亩。今年,为了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龙凤村还在刺梨地上套种大蒜、青菜、大白萝卜1000亩。


  “今天晚上赶紧通知群众明天早上开产业结构调整动员会,马上开春就得实施了。”在蔬菜基地,林英边查看青菜的长势,边和同事聊着明年发展辣椒种植的事。


  如今的林英再也不是温室里只知道搞研究的农艺师,用她的话来说,现在的她更加了解群众、了解土地,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这样的改变,是林英用艰辛和努力换来的。


  回忆起驻村初期那一次病倒,林英眼含泪水:“我理解他是因为工作原因无法照顾我,但一个人孤零零在医院,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对长期从事单一工作的林英来说,村级工作的繁琐还是让她有些不适应,以至于才来驻村几个月便因病住进了医院。


  而作为丈夫的胡庆文,因为群众和工作的需要无法抽身,在她住院期间仅去看过一次。


  白天跑基地、访群众、做资料,林英忙得像个陀螺,恨不得有分身法术。而当夜幕降临,同事们都忙完各自回家后,只有她一个人孤零零留在村办公阵地宿舍里。


  “去年冬天还有一位同事陪着我,今年她退休了,就剩我一个人住这里了。”由于村子里没有食堂,以前下班后,林英和同事会一起去政府食堂用餐。


  而今年,只有林英一人。每当忙碌了一天后,面对整栋空荡荡的房子时,林英就特别想家,想女儿。


  女儿毕业后一个人在家备考研究生,虽能照顾好自己,但林英总是惦记着。不过,在脱贫攻坚关键期,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顺利迎检,他们夫妻俩和所有驻村干部一样,很少回家。


  “有时偶尔回家一次,我头一天晚上就会激动得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菜谱,思索女儿喜欢吃什么,这次回去又做什么新菜犒劳孩子。”胡庆文说,,上个月因为家中有事,他们夫妇请了一天假回到毕节家中,待白天忙完自己的事后,胡庆文为妻子和女儿做了一顿火锅。


  “好久没给你们煮饭了,今天算是打牙祭了。”当时,看着喜笑颜开的母女俩,胡庆文既高兴又心酸。


  “奋战2年,换来的是群众后半生的幸福,值!”胡庆文笑起来,眼角的纹路正如他走过的山路,弯弯曲曲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