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威宁:“四统筹”推进易地产业扶贫见实效

  威宁自治县是贵州西大门,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街道)、619个村(社区)。2018年末总人口154.5万人,贫困人口9.6万人,贫困发生率6.7%,是全市乃至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今年6月初以来,威宁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四统筹”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易地产业扶贫,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统筹资源要素


  盘活土地资源。对全县39个乡(镇、街道)发展易地产业利弊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召开易地产业项目规划方案评审会,对易地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环节进行研究,在统筹考虑资源条件、富余土地、住房调剂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威宁自治县2019年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在32个乡(镇、街道)规划建设易地产业扶贫基地6.5万亩,其中县城周边核心基地2万亩。


  整合涉农资金。成立县级农投公司,整合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集中推进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冷链设施配套,有效破解地域壁垒、资源分散等问题。目前,已整合投入涉农资金及扶贫资金6500万元,融资易地产业扶贫发展资金3000万元。


  跨区域易地务工。成立县乡两级劳务公司,对辖区贫困劳动力情况进行排查摸底,分类建立台账。由劳务公司根据贫困群众就业意愿,跨区域组织群众到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务工。由基地所在乡镇负责协调租赁闲置民房,统一解决易地务工群众住宿及所需基本物品,并按每人每天2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助。目前,全县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吸纳务工涉及贫困户7548户,占拟脱贫14540户的51.91%。


  统筹基地建设


  建好基础设施。按照山地特色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六有”标准,整合项目资金推进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修建机耕道19条36.16公里,实现机耕道100%连接主干道,主干道100%连接国省道或高速路;规划喷灌1万亩、滴灌1600亩,做到“排灌蓄”功能齐全;新建冷库2.48万平方米,日处理量6350吨,建成蔬菜育苗中心3万平方米;配备萝卜清洗机10组,真空预冷机5台,制冰机2台,每天可清洗萝卜800吨、制碎冰50吨。


  做优主导产业。依托威宁“全国153个夏秋蔬菜基地县之一”“西南地区蔬菜水果之乡”“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等名牌,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草则草的原则,瞄准省内外农产品消费市场及当地贫困劳动力技术实际,重点以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三白”蔬菜为主,以辣椒、菜薹、西红柿、豌豆尖、香葱等为辅,全面推进易地产业发展。目前,已种植白菜1.16万亩、莲花白1.88万亩、白萝卜1.86万亩,其它蔬菜2.15万亩。


  提升技术服务。按专业互补、技术贯通的原则,从县直涉农部门及乡(镇、街道)抽调34名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团,负责易地产业扶贫基地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由经营主体对贫困劳动力进培训,并采取“一对多”方式,组织技术人员与务工贫困劳动力开展“师带徒”。如在五里岗街道中塘社区基地务工的贫困户王粉兰,刚到基地时每天采摘豌豆尖45公斤,经过技术培训后每天采摘豌豆尖145公斤左右。


  统筹运营管理


  构建运营体系。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以易地产业扶贫基地为核心,以党委政府、企业与合作社、贫困群众为主体的“一核三元”运营体系。其中,党委政府负责整合人财物力、做好规划布局和产业选择、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负责资金筹措、技术培训、品牌建设和产销对接,贫困户负责施工并参与分红。目前,引进优强龙头企业6家,培育县内经营主体17家,引回10户威宁籍在外种植大户,发展大棚蔬菜1171栋。


  健全管理机制。以统一思想认识、统一产业选择、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对接市场、统一利益分配“六统一”为抓手,建立服务管理体系。成立县委易地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抽调14名技术人员组成8个职能组,制定基地建设和管理制度3个、务工管理制度6个、公司管理制度1个。经营主体按照“经营主体—管理人员—小组长—产业工人”4个梯队,对务工群众实行统一住宿安排、统一劳务组织、统一考核管理,建立务工管理体系,确保基地规范运转。


  拓展销售渠道。成立以分管县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领导为副组长的市场营销组,下设3个营销专班,出台农特产品奖励扶持办法,充分利用对口帮扶资源,盯紧“粤港澳”大湾区、上海以及东南亚等境内外市场和市内超市、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等市场,拓展销售渠道。目前,已在国内批发市场开设档口12个,签订销售订单35万吨。今年以来,累计销售蔬菜93.1万吨,销售额16.1亿元,其中销往东南亚市场的有2.51万吨。


  统筹利益联结


  “保底+绩效”带动务工增收。通过组织边远乡镇的贫困劳动力到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务工,采取“保底工资+绩效工资”方式,在每天100元保底工资的基础上,经营主体采取计件工资、加班工资、奖金等形式,增加务工收入,群众务工最高收入可达每天300元。今年6月以来,已组织贫困群众7200余名到基地务工,累计务工15.8万人次,务工总收入1581.52万元。


  “折股+量化”带动分红促收。将财政扶贫资金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折股量化到全县6.5万名贫困人口,所获利润按经营主体占40%,县农投公司占60%进行分配。其中,县农投公司所获得的60%,55%分配给贫困户,3%作为管理费用,2%作为基地所在地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7.05万亩易地产业预计产量2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可带动全县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技术+管理”带动经营创收。发挥返乡贫困劳动力在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由经营主体提供资金、种苗等生产要素,引导群众通过代管基地种植、提供技术服务、参与联系客商等促进生产获取收入。其中,龙场镇宣丰村贫困户吴组全,到五里岗街道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务工后,因懂技术、善管理、有客源被选为生产组长,在务工收入的基础上,每月额外增加工资1500元。目前,全县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共有管理人员378名、小组长725名、技术工人14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