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兰志德:做有温度的校长 办有温度的学校


  “做有温度的校长,办有温度的学校。”这是兰志德对学校师生做出的承诺。


  一副黑框眼镜,一身黑色西装,得体而不失风趣的谈吐加上雷厉风行的做事态度。第一次见到27岁的兰志德时,他所给人的感觉已经充满“故事”。


  27岁,有的人还在学校汲取知识的养分;有的人步入社会,却一直寻寻觅觅,寻找生活的目标;还有的人尽情享受青春带来的欢愉,不问世事,成日把酒言欢……可27岁的兰志德,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


  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年仅27岁的兰志德有这般“城府”?“我出生在普宜镇老街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也不曾接受过高等教育,家里的收入只能勉强养活家里的三姊妹。”从兰志德说话的语气中不难听出他在读书时代并没有条件接受优质的教育。


  “我小时候的学习不好,总是班里垫底的,后来是上了高中以后,突然有了学习的冲劲,早上五点起床背书,晚上回去还要学到一两点。”兰志德说,他当时只想着考上大学,毕业后当个老师,有一分稳定的收入就足矣。


  进入大学的后的兰志德似乎寻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学术方面还是社会实践都不落下,在大二那年,还当选了学校汉语言文学院学生会会长。


  “在大学的几年是我思想转变的重要阶段,从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年轻小伙。”兰志德说。2013年6月,21岁的兰志德刚跨出校门,走进社会,家境贫寒的他没有更多的选择。尽快参加工作,尽快赚钱补贴家用,这是兰志德刚毕业时最真实的想法。


  一毕业,兰志德就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任教大屯乡雅木小学语文老师。“在雅木小学的三年,让我对村小有全新的认识。”兰志德说,当时整个雅木小学只有两台电脑,大多数孩子的家庭条件也都不好,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针对这部分孩子,兰志德心里满是酸楚。


  兰志德回忆,一次在批改作文时,班里一个叫小伟(化名)的孩子写了一篇标题为“雅木是留不住妈妈的地方”的作文。“当时看到作文标题的时候,我的眼眶就湿润了。”


  兰志德说,孩子家里很穷,母亲在他刚记事的时候就改嫁了,父亲在外打工,家里就只有一个年迈的爷爷。孩子的作文字数并不多,但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都是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就是这样的一篇作文,让兰志德触动很大,也更加坚定了要当一名“好老师”的想法。


  “教授书本上的内容并不是目的,我认为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身心。”兰志德说,小伟只是学校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缩影,不同的是他用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我很清楚这些孩子的处境,也很清楚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兰志德说,当时他除了每天完成学校里的教学任务以外,晚上还要到学生的家里进行走访,他希望通过和孩子们多交流,让孩子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一根粉笔是兰志德在黑板上“传教”的工具,而那辆轮胎换了无数次的摩托车则架起了他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沾满泥土的双脚和做满记录的笔记本成为了兰志德成长的“养分”,激励着他不断向前。


  “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所面对需要帮助的孩子不是某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兰志德说,除了用心用情家访,他也利用周围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对家庭贫困的孩子进行捐助,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只要是有温度的举措,就能够让贫困山区的孩子多一份关爱,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少一些“艰辛”。


  兰志德说,在雅木小学的三年,让他从真正意义上明白了作为一名村小老师的职责,除了教育学生以外,更需要一颗“滚烫”的心,而最难的是如何让这颗心长时间“保温”。


  2015年,年仅24岁的兰志德便担任了雅木小学教导主任。


  2016年,刚满25岁的兰志德又被调任大屯乡许丽昆小学校长。


  2019年,兰志德任烙烘小学校长。


  六年的时间,兰志德一步一个脚印,让自己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并且毫无教学经验的“毛头小伙”,成长为了一个能带领学校发展的“有为青年”,在这过程中,兰志德“用心用情”筑起了对教育事业的“梦”,同时也在这段路上不断汲取养分,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强大”。


  任职烙烘小学校长后,兰志德不再担任学校的主科老师,但年轻的他没有停下来,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更长远的发展方向上来。


  “我们现在村小的条件已经在逐渐改善了,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慢慢减少,政策越来越好,作为学校负责人,更应该扛起责任,完成自己的使命。”兰志德说,正因为他还年轻,所以更应该努力完善自己,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别人能做好的事情,我也一定能做好,并且要做得比别人还好。”27岁的兰志德在全乡乃至全国的各类教育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对于自己获得的奖项,兰志德却并没有“当回事”。


  “拿奖只是我个人的事情,我希望的是把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老师,让学校取得更好的发展。”对于年轻的兰志德说,没有什么比学校的发展更重要了。


  “上公开课,每周一次的讲评,这是兰校长来了以后的新规定。”李章琴是烙烘小学的老职工了,面对这个比自己年少的领导,却是称赞有加。


  “我们这个校长虽然年轻,但是非常好沟通,干起工作来一点都不含糊。”李章琴说,兰志德虽然来学校的时间不长,但学校的发展却是有目共睹,兰志德从不“摆架子”,学校的老师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来找他“商量”,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一来二去,校长也成了“知心人”。


  如果说李章琴的评价是出于同事之间的认可,那么学校门卫敖永定的看法就更加中肯了。


  “这小伙子不错,平时就算是对我们这些看门的,都是客客气气的,现在学校氛围比之前好多了。孩子们更有礼貌了,来学校找麻烦的家长少了,老师们的怨言也少了,最重要的是学校的氛围更好了。”敖永定在烙烘小学当门卫已经有7年的时间,他不懂书本上知识,但他见证了烙烘小学7年的发展,也发现了兰志德任职校长以后学校的变化。


  “从硬邦邦的水泥黑板到多功能教室,从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到现在宽阔平整的操场,从原来没有午餐供应到现在每个孩子都能吃到一份‘营养餐’。”这是兰志德对“村小”变化的总结,在他看来,近年来,国家对“村小”的硬件设施上下足了“功夫”,接下来就是需要他们这些在岗位上的教师职工们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让“村小”的孩子也能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在有温度、有爱、有质量的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