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纳雍:奏响绿色“变奏曲”

  站在茂密的柳杉林中,当年带领木井人种树的李百清、蔡家仁笑容灿烂。

  数字之变


  到2018年底,纳雍县森林覆盖率达55.5%。


  解放初,纳雍县森林覆盖率为33.9%,而到1988年,这一指标跌破两位数,停留在8.2%。40年间,纳雍县森林覆盖率出现“断崖”式下跌。


  8.2%,一个在同期同类县(区)垫底的数字。55.5%,一个继续爬升的数字。从8.2%上升到55.5%,时间整整30年。


  纳雍县许多古稀老人的脑海中,往往擦不去这样的画面:50年代后期,大肆伐木炼钢;60年代初期,大肆毁林开荒……被斧头、镰刀抹去绿色的山头一片焦黄。


  进入80年代初期,纳雍县以农户为主体,落实“三定”政策(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400多个村的农民承包山林,11万亩林地姓“私”,森林保护有了责任主体。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纳雍县又用几十年时间,先后完成中国“3356”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四个30万亩”工程、“三年绿化纳雍”工程……仅2018年,全县就造林38.46万亩,综合治理石漠化地表15.31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区域26.6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上升到55.5%。


  70年间,纳雍县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和谐,走过了绿色变奏的漫漫长路……


  地表之变


  “山顶有树,山腰有果;兜里有钱,寨中有路。”在该县雍熙街道永新社区一个叫“木井”的地方,257名社区居民如今正分享着这一红利,这是他们退耕还林收获的“果实”。


  退,不是放弃,是选择。退耕还林的“选择题”,木井人做对了。


  然而,昔日的木井与现在相比,绿意在眼中的程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村里76岁的李百清老人说,他10多岁时,木井一带到处是树林,当时大炼钢铁,“生产队分两个组,一组砍树,一组种粮”,植被没了。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承包地边上仅剩的一点灌木,也被承包户砍了,土地种进了荒山。(下转2版)  (上接1版)


  大炼钢铁时毁林,土地承包后开荒。这种叠加式索取,使木井的生态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


  种啥啥不长,泥石流滑坡频繁,山洪肆虐 ……接踵而来的自然灾害使木井人醒悟了。痛定思痛后,他们一致决定:种树!


  1984年,按“退耕一亩补助2.5元钱、65斤粮”的标准,纳雍县鼓励农户退耕87万亩,满地“黄山”开始绽放新绿。


  1990年,纳雍县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9年完成“长防林”项目,造林44万亩。


  2000年,纳雍县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完成公益林种植13.9万亩,126.1万亩森林落实管护。


  2002年,纳雍县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48.84万亩,造林43.94万亩,封山4.9万亩。陡坡耕地退了耕、还了林,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量明显减少,平均每亩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5吨。


  进入2008年,纳雍县开始进行石漠化治理,在101.66平方公里土地上造林9.5万亩,封山育林7.9万亩。


  造林工程的“国家动作”,叠加纳雍的“自选动作”,支撑起绿色变奏的主体,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观念之变


  护绿,纳雍不缺典型。


  每天清晨8点左右,陈金珍就背上背篼,带上工具,到水东小镇后面山里护林,直到太阳落山才走出林子,中午就吃点洋芋之类的“干粮”——从1972年开始,陈金珍这一守就是40多年。


  陈金珍一边义务守林,一边不停种树,40多年过去,水绿了,山青了。“我还要守,直到动不了时,老大(儿子)回来,就交给他。”


  现在,不少纳雍人用实际行动来守护着这来之不易的绿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的纳雍,有林木蓄积39687.58立方米的化作林场,有森林总蓄积34.34万立方米的纳雍林场。2013年4月12日,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贵州省野生动植物管理站联合组织人员进入纳雍林场“科考”,发现了“植物活化石”珙桐。2013年6月3日,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正式行文,授予纳雍“中国珙桐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