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毕节 > 正文

麦乡 麦香

  地处乌蒙山南麓的纳雍县百兴镇,盛产小麦,自20世纪80年代起,百兴人以小麦加工生产的百兴面条,品质优良,味道纯正,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特产。因而,有人把百兴镇称作黔西北高原上的高原麦乡。


  百兴人种麦,以麦加工面粉,用面粉生产百兴面条。百兴面条,深受人们青睐,市场需求量大。这已然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


  近年来,在麦乡百兴,小麦附加值不断提升。悠悠麦飘香,增收万户人。


  今年,是纳雍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之年,百兴镇在产业谋划上,合理安排坝区和山地种植布局,确保小麦的基本种植。


  打好麦乡名片


  百兴自古就是“粮仓”,大块平地好种粮,哪怕是坡耕地,种麦一样好收成。因而,在百兴家家户户都种麦,一户不落。群众种植的积极性,给百兴打好麦乡名片奠定了坚实基础。


  “霜降前十天,犁土把麦栽。”百兴种植户遵循当地农谚,不误农时,按政府的种植规划,沿袭年复一年的小麦种植习惯,秋冬种生产在“霜降”前夕就拉开了序幕。


  11月6日,“霜降”过后刚好一个月,记者来到百兴镇泥奢期村,看到湿润土壤上,刚出芽的麦苗开始变绿。


  村支书曾加林介绍,泥奢期村去年栽种藤椒,经济效益极高,虽然已探寻出更好更有潜力的产业,但当地村民也不愿放弃小麦种植,充分利用坡耕地,以及藤椒下套种小麦。曾加林说,外出村民返乡时,常常都会相互闲谈——外出他乡,当介绍来自百兴时,他乡人便会补充一句:“就是出产小麦,面条好吃的地方。”一张给百兴人脸上贴金的名片,更增加了百兴人种麦加工面条的底气。


  种麦种出了乡村水墨画


  站在泥奢期村委会后面山坡上,放眼远观垭口村、老街村,白云笼罩下的半山坡耕地里,一片一片淡淡的绿,这绿像飘带一样系在山腰,一幅天然的山村水墨画呈现在眼前。


  村民介绍,今年,产业结构调整,大块坝区种植短平快经济作物,要是往年,汪家坝、兴街、坐脚、刘家寨等坝子全种小麦时,更有看头。这几大片田野,地势低凹,泥土深厚且肥沃,生长的麦苗更是绿得发亮,绿得抢眼。这绿,不仅绿遍田野,还沿着村庄、绕着村后山梁,把村庄也扮靓了。绿色麦苗装点下,哪怕是时值萧瑟的冬季,百兴依然生机一片。


  在百兴,把小麦称作冬小麦。从种下到收割,历经冬春两个季节,初夏便可以陆续收割。


  接近收割时,麦苗在田野又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经历冬雪和春风春雨的洗礼,麦苗从绿转为金黄,麦穗在明媚的阳光下频频点头,初夏的百兴给人的感觉比秋收时节还要厚重。金黄麦田里,开镰割麦,抢收小麦的人们欢声笑语,他们的笑比阳光还灿烂。


  村民很会算账,小麦是越冬作物,一些地方的土地成了冬闲地,可在百兴,土地却被全部种上小麦,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种麦,冬季是扮靓村庄的绿色装饰,夏季成熟后的金黄,带给村民的是满满的收获。不算加工后的附加值,单是卖小麦,近年市场均价已达每斤4元,历年接近2万亩的种植,按亩产400斤算,产值达3000多万元。


  种麦促成了手工业发展


  据统计,在百兴就有50多家加工面条的大小企业。


  百兴加工生产面条,原料是小麦,就在本土,属就地取材。又因有市场需求,这才产生若干个体作坊。这些个体作坊的产生,起初仅仅是当地人的生活需要。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小型压面机问世百兴,百兴人才开始加工生产面条。而这时加工面条,名称上叫办集体副业,采取的是水磨磨面,然后人力摇动压面机生产面条。此时,生产面条尚处于自给自足阶段。


  后来,各种交易逐步活跃。商贩只需在街头搭个棚子,置上灶,架上锅,把面条煮熟,用冷水漂过、滤干,凉放在筲箕里,食客需要时,摆摊的就烫上一碗,加汤、放料,食客即可享用。


  几年前,百兴人杨义创办了纳雍县百兴镇白泥屯特色产品有限公司,搞起了百兴面条的规模化生产,从此,百兴面条有了商标,走入全国市场。


  白泥屯特色产品有限公司不走同质化道路,注重的是名、优、特。 由此,“白泥屯”牌面条成为贵州省名牌产品。


  据百兴镇农技师尚显农介绍,为扩大种植面积,除平地种麦外,百兴探索高山和半高山种麦,几年前,在海拔1750米的坐脚村偏坡寨试种成功,生产的小麦品质和产量都很好。为选优种麦,省农科院从百兴带走种源,经技术提纯,制种黔麦16号。黔麦16号属高抗(抗病毒)适宜高山和半高山种植。今年,在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中,百兴因地制宜,把小麦种植延伸到高山和半高山。


  百兴种出的小麦品质优良,生产的面条声名在外,规模化生产面条,就需要大量的小麦原料供给。物以稀则为贵。于是,百兴小麦得以提质增价。


  企业引领,提升小麦附加值,让百兴千家万户种麦群众得到大幅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