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安顺 > 正文

西秀区:精准靶向疗法 脱贫成效迈上新台阶

  “刚种下去的莴笋苗要怎么管护?”


  “要注意土不能压住菜心。”


  “水用喷洒的方式浇灌,少浇点,浇多了会烂根。”


  在西秀区东屯乡市新村蔬菜种植基地里,村民围着技术人员,虚心提问,技术人员耐心解答。


  “蔬菜种植标准化、科技化,品质提上去,产量高、销路好,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倍增。”市新村党支部书记詹凤领笑哈哈地说,以前缺乏技术支撑、市场渠道,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在有了专家支持,订单农业,合作社带动,我们村的产业正在崛起。


  2019年,市新村依托“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强化对村能工巧匠、种田能手、农技服务人员和教育卫生等人才的培养,培育了各类“土专家”“田秀才”,并与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签订订单,高效农业活力得以释放。种植金果林600余亩,生猪存栏1000余头、养殖林下鸡、肉鸡50000羽、养殖黑山羊350余只,种植蔬菜200余亩,带动159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均增收5000元,让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致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9年,西秀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让村村有高效农业,家家有收入。一年来,该区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区级领导领衔主推蔬菜、辣椒、茶叶等10大重点产业,高效特色主导产业面积达100.67万亩;林下生态家禽养殖66.3万羽,生猪出栏屠宰31.35万头。该区建成省级园区10个、乡级园区19个。创新推行“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成立贵州绿野芳田公司、搭建农业产销对接服务平台,与辖区105家合作社和728家市内外企事业单位签订供销协议,惠及贫困户9736户3.8万余人。创新聚福菌“政府平台企业主导,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支撑,村集体及农民自愿土地入股”发展模式,日产菌棒15万棒,年产值达10亿元。产业蓬勃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该区68家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8万余户,就业人员达6.3万人。


  产业扶贫是西秀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抓手之一,2019年,西秀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落细攻坚点位、集中优势兵力,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


  基础设施硬仗连胜。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连片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完成农村“组组通”三年攻坚建设,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100%通硬化路,累计建成通组路1210公里、联户路935.43公里,打通农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2019年被评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农网改造升级、农村低电压整治和示范点“小康电”持续提升,文体、亮化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建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告捷,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个,搬迁2813户12332人,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入住,各安置点建成标准化卫生服务室,2100余名搬迁适龄儿童实现就地就近读书;培训体系健全,对全部搬迁劳动力3700余人进行就业培训,引进8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安置点,带动46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社区治理体系完善,安置点居民自选“业主委员会”“楼长”,建立“红白”喜事管理、社区议事机构,促进和谐自治;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身边好人进社区”道德讲堂、“迁新居 谢党恩 畅想新生活”等文体活动持续开展,宣传党的好声音,增强搬迁群众感恩意识、内生动力;基层党建体系建立,所有安置点建立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对搬迁点95名党员管理好、组织好。


  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成效彰显,共投入2.1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放资助资金1398.9万元,惠及贫困学生2万余人次。深化“校农结合”,落实“七长”责任制,实现精准控辍,全区贫困家庭适龄子女全部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无因贫失学辍学现象,西秀区启新学校荣获“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西秀区所有行政村均设有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合格村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即时结报,共投入636.4万元资助参合,落实“三重医疗保障”4039.28万元,惠及贫困户8094人次。累计实施危房改造2.9万余户,实施“三改”1.15万户次,该区贫困群众住房均为安全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