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安顺 > 正文

西秀区旧州镇海马村推行“村社合一” 助推产业扶贫

  海马村大葱苗生长旺盛

  近年来,西秀区旧州镇海马村以“村社合一”为笔墨,500亩以上坝区为纸张,书写好产业发展文章。通过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以党建引领规范化建设村级合作社,村级合作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户,发展高质量农村经济。


  米产业是海马村写就的第一篇文章,也是该村最想做优做强的大文章。旧州镇是黔中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小江南”之美誉,海马村田畴宽广、水源丰富,水稻种植历史也十分悠久,发展米产业具有优势。


  “装车喽!”伴着冬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海马村第一书记喻磊招呼几位工人,把包装好的几万斤生态大米搬上货车。“这些20斤装的米将送往贵州机场集团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以每袋79元的价格进行零售。”喻磊说。


  喻磊是贵州省社保局信息处工作人员,去年3月接任海马村第一书记,驻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海马村的优质大米从种植到加工、包装、销售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喻磊倾注了不少心血。为了促进海马村水稻种植产业提质增效,今年年初,喻磊和村两委班子动员农户在坝区示范推广200亩优质水稻,合作社负责以每斤1.8元单价回收稻谷。合作社选优品种,监督农户实行人工除草、不用农药,以保证大米品质,水稻亩产800斤,产值2200多元。


  “一开始担心卖不出去,通过我们单位职工消费扶贫卖出首单462袋米,打出了品牌广告,之后大米不愁卖了。”喻磊说,秋收刚结束,贵州机场集团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就为海马村开通了消费扶贫通道,海马村首批送到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商店的200袋大米(20斤装),当天一售而空。这大大提升了海马村发展米产业的信心。“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大米加工厂,明年扩大水稻种植规模,把这个产业做成农户的致富产业。”


  米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也让海马村村民有了盼头。23岁的蒋加防今年9月离开浙江的工厂生产线回到了海马村,下田种植水稻。他说:“有合作社带动,种水稻也能找到钱,就不想出门打工了。等大米加工厂建起来,我可以搞管理,也能多一份收入。”农妇杨幺妹时间宽裕,就到合作社干筛米的技术活,10月份拿到了3000元工资,她说:“在合作社筛米不累还能挣到钱过段时间,就直接到加工厂上班了。”


  蔬菜产业是海马村要写好的第二篇大文章。依托村里两个500亩以上坝区的先天优势,海马村村两委动员农户积极加入村级合作社,全村下好“产业结构调整”一盘棋,做大坝区农业经济“蛋糕”。


  海马村村主任张贵中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海马村村级合作社因“市”利导精选产业,发动农户种植大葱、生姜、辣椒、茭白等,在成功经验基础上,明年将扩大种植规模,推动200亩大葱、100亩生姜、300亩辣椒产业发展,让更多村民实现发展增收、务工增收。目前,冬季这一茬已种下40亩青菜和50亩蚕豆。


  入冬以来,海马村种植大户梅德红每天都要去看看他的三亩青菜,他说,要实现丰产丰收,田间管理非常重要。除了青菜,梅德红已经储备了10多亩生姜种子,培育8亩大葱的幼苗,还要种10多亩优质水稻。“有合作社保障,我对发展有信心,只要种出好的东西来,不愁卖不出去。”


  此外,在省社保局的大力帮扶下,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海马村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还引进企业利用村级荒山发展牧草种植,将50万元扶贫子基金入股温氏生猪养殖项目(为全村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分红300元,逐年递增),以村集体收益入股办起了酒厂。


  酒产业是海马村当下要写好的第三篇文章。今年7月,在村两委干部动员下,在外经商的张建康回到海马村上院组,接下爷爷“酿酒”的班。10月,村级合作社与他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做大海马村酒产业,推动村里实体经济发展。


  目前,海马村张记酒厂每个月只能出酒6千斤,但包括定制酒在内,酒厂已有四种包装规格的酒打入市场,实现销售额30多万元,酒厂还带动2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务工增收。在张建康看来,有村级合作社加入发展,他只管酿出更多好酒,销售上少操很多心。“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产量搞上来,把标准化的酒厂建起来,让更多人喝到古镇旧州海马村的洞藏美酒。”他说。


  海马村把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里,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建强了村党支部战斗力和引领村级经济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通过发展产业,海马村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