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安顺 > 正文

紫云猫营镇沙坝村:恶劣环境变青山 产业兴旺致富来

  沙坝曾经遍地沙子,沙坝现在处处青山。


  初冬午后,记者沿蜿蜒盘踞在山间的S209省道,行至群山环抱的紫云自治县猫营镇沙坝村。


  走进沙坝村,公路两旁规整林立的楼房、屋前排列的太阳能路灯、不远处田间地头上劳作的人群,与四周遍绿的山头遥相辉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紫云自治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沙坝村地处紫云自治县北部,全村辖13个村民组,13个自然村寨,总人口747户3951人,共有耕地5526亩。早些年,村子南部的山草坡上植被破坏严重,但凡雨天,雨水就会沿着山体将泥土沙石冲进村里的师丁田坝,故而得名沙坝。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曾经沙坝村发展不起来的根源。”沙坝村支书胡方兴告诉记者,以前的沙坝村,生态恶劣,可以正常耕作的耕地少,加上村子里人口多,大家都是靠在家里种那一亩三分地,也都是种玉米、水稻这些低效农作物,基本上种一年不够吃半年。


  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让沙坝群众痛定思痛,决心改变现状。自2002年4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后,沙坝村积极响应号召,陆续退耕还林3504亩,还将其中的2200亩种上了核桃,随着植被渐渐生长起来,沙坝村四周的山头上,从以往的“光秃秃”,变成了现在“绿油油”。



  “当时,看着村子里生态慢慢好了起来,但耕地少又都以低效农业为主这个问题,又成为制约全村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什么成果。”胡方兴说:“还好村里来了驻村工作组,让这个困扰村子里多年的‘顽疾’得到治疗。”


  2017年8月,安顺市扶贫办驻村工作组进驻沙坝村,两年多来,沙坝村搭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顺风车,将过去种植玉米、水稻等低效农业,成功转型为种植莲花白、魔芋、佛手瓜等高效品种,养殖业也从散户养殖成为现在的合作社集中养殖。


  “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谁还愿意出去打工。以前村子里穷,我们只有外出打工,在福建、广东一些养殖场养猪,一个月也就是2000来元钱,收入不高,还照顾不了家里。”沙坝村村民刘小翠一边在地里种着莲花白一边说:“我现在就在村里的合作社做农活,不但把自家的地入股赚分红,每天在地里干活也有70元钱,比在外面四处奔波要强太多了。”


  近年来,沙坝村结合“村社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在紫云自治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起了易操作、风险低、见效快的特色农业产业。


  说起沙坝村因发展产业带来的改变,村民钟兴国说他感触比任何人都深刻。


  “2013年到2015年是我最艰难的岁月,那时候家里几个孩子都在上中学,我只能靠在周围打点零工挣钱,家里的两亩地根本种来都不够吃。”谈及过去的苦楚,钟兴国眼角泪光闪烁,他回忆道:“只要是到星期五,我和妻子就非常恐惧,担心孩子们回来以后,家里拿不出生活费供他们继续上学,那时候我借钱几乎借遍了整个村子。现在好了,孩子们陆续大学毕业,村里的产业也多了起来,现我在村里的合作社当管理人员,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



  截至目前,沙坝村以每亩水田800元、旱地500元的流转费,共流转土地770亩进行时令蔬菜种植,流转140亩土地种植魔芋,均是通过将投入资金量化到每一户贫困户并入股到合作社的方式,按第一年6%、第二年6.5%、第三年7%的比例进行分红。同时,建成光伏发电站90余亩,土地流转费以每年每亩700元,对规划利益链接的99户贫困户,由平台公司按每年每户3000元给与补贴。


  自此,沙坝村农业产业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


  “产业发展起来,老百姓们也跟着富了起来,我们便开始着手考虑提升老百姓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以前的沙坝村只有几盏路灯,真的是‘晚上一到一片黑’,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栽种路灯200余盏,现在可以算是灯火通明。”据沙坝村驻村第一书记洪林介绍,沙坝村在提升全村生产、生活质量上,采取多举措、全方位、可持续的方式,目前,全村13个村民组均修建了2至3个饮水池,机耕道建设也从2017年的不足2公里,发展为现在的39.6公里,通组公路全部硬化。



  洪林说:“沙坝村非常有信心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小康,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改善人居环境,我们从不忘记让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初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强做大村集体产业,巩固稳定好沙坝村大好的脱贫攻坚形势,继续补齐短板,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据了解,2018年底,沙坝村成功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贫困发生率从20.07%到2.86%,贫困人口从208户793人减少到43户103人。


  每一条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计划,每一个从贫困户名单上划去的名字,都像环抱着沙坝村的青山们一样,见证着这个村落的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