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安顺 > 正文

呡,安顺文化

  目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这或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近年来的“国学”进校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相结合,但是将传统文化和教育相结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相结合,能让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当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之中的时候,也能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一抹色彩。


  记得,有一年紫云自治县一小在金秋入学之际,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举行了一场重温国学经典的“国学入学·拜师典礼”的活动。现场活动氛围浓烈,师生合读《三字经》;学生上台压红手印,额头上点上朱砂,学用毛笔写“人”字;学生抱拳过头,向台上的老师弯腰鞠躬,完成拜师典礼。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了校园传统文化生活,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文化对于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文化,目前我市有些学校将课程教材、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教育活动与文化做一种相互的融合,让学生们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校园对传统文化的融入。


  从小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领悟“传统之美”,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学校正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推进?把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不可或缺。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学校一直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启蒙职责,传扬传统文化,就要从小抓起,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文化绽放光彩。


  近年来,安顺市持续开展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教研活动,将地戏、蜡染和刺绣艺术等民族民间艺术与基础教育融为一体,不断探索地方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中可行的、可持续推广的教育路径。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难点在“进”,重点在“融”。比如校园走廊间挂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地戏面具,操场上塑立着地方人物雕像,迎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教室里不时有穿着屯堡汉服的学生进出。


  地戏表演、蜡染、刺绣等。通过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校园里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去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家乡美,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学校引入传统文化、完善传统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是孩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自我、重塑认知、学文练技的理想路径。学校依托办学地周边环境民族村寨多的民族文化传承资源优势,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富矿,把民族文化引进校园搬上课堂,并当做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形式、新办法,使民族文化传承之花在校园瑰丽绽放,从而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课堂。从校园文化的视角看,安顺文化育人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显性的文化教育与隐性的文化熏陶来实现的。其中,校园之中的师生,时时都与身边的人、事、物、景发生着“对话”,其精神生活正是在这种“对话”中得以塑造、陶冶和提升。从这一意义来看,安顺的地方文化对管理学校营造了一种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作用。学校的管理者,在培育和构建学校管理文化时,就更注重创设人文化的管理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与积极作用。


  为此,学校管理者还应借助因网络媒体形成安顺独有特色的一个网络文化空间,打破现实空间的限制,从而营造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文化。如此,安顺文化不仅能够避免地理因素造成的外来文化的进入,更能够输出自己的黔中文化优势。


  呈现一世精彩的民族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传承了一场生动的西南民族文化传承创举。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的收集整理相关文化资料。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做一回文化传播使者。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黔中文化的欣欣向荣,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腾飞,也给安顺老百姓带来了稳稳的实惠。下一步,我认为将继续抓好文化进校园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炼成果,形成全覆盖的特色文化建设,更好地推进全市中小学美育教育教学,争取推出更好的文化创新成果,努力打造安顺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并将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和黔中文化等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形成一种让德育、产业经济和城市建设三者协同发展的文化强安建设模式。依托屯堡文化和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不断拓展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夜郎文化、红色文化、牂牁文化、三线文化等安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艺术性和实用性,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特色文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