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安顺 > 正文

特色农业产业助推安顺脱贫攻坚

  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谌贵璇 胡玉山


  2018年的岁末,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张井村的贫困种植户胡海玉很高兴,因为他当年种植的20亩辣椒卖了了个好价钱。“政策这么好,还有公司签订收购订单,我明年还要大干,计划种50到100亩辣椒,带动其他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增收。”胡海玉对记者说。


  受益于安顺市下绣花功夫琢磨特色农业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户像胡海玉一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近年来,安顺市深学笃用“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破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高效农业转变,特色农产品主导产业成效显著,有力助推了全市脱贫攻坚进程。


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万亩茶叶产业丰收,布依族妇女采茶场景。时间2014年3月,地点:紫云自治县坝羊镇。作者:王凯俊.jpg

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万亩茶叶产业丰收 王凯俊摄


  选好产业谋发展

  安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山多地少,可用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2.08%,降雨量1290~1380mm,夏季平均气温24℃,全年无霜期达282天。


  要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就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发展之路。


  安顺市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专班到相邻省、市考察取经,将适合安顺发展的产业“拿来”发展,再将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自然资源实现了部分产业无中生有、从有到优。


  大葱本是我国北方市场的产物,安顺市农业部门在分析东北三省、山东、河北等地情况后发现,大葱栽培期需经多次培土才能保持葱白,且大葱生性喜水,特别是第二次培土后的30天即可上市的大葱更需大肥大水。而每年的5—6月份安顺正处于梅雨纷飞的芒种忙栽的季节,5月中旬开始第二次培土,6月下旬集中上市,正好赶上茬口,又可减少补水的成本,再加上安顺出产的大葱微带辣味,更适合北方人的口味。由此,大葱被“拿来”安顺发展。目前,全市7.25万亩的大葱带动了当地14500户58000人,人均增收5000元。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只有围绕需求侧做文章,才能确保安顺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为此,安顺在发展产业时立足于目标市场、目标人群两个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共享为目标,结合安顺种(养)植(殖)习惯和现有资源,确定适宜品种,做强做大地方特色产业。


  “安顺茶”就是安货出山的典范。安顺根据东部帮扶城市青岛市原产地茶园少、青岛人口味重、每年90%的茶叶需从外地购进等特点。决定实施“安顺茶向北行”计划,针对山东半岛和青岛市场,主推“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板栗香”的安顺绿茶,针对内蒙、西北市场,主推“原生态、无污染、清肠道”的生态黑茶。截至目前,通过政府补贴企业部分资金、企业为主和当地茶商代销等方式,已在青岛及山东半岛开设茶叶专卖店12个,销到青岛地区茶叶603吨,销售收入近6380万元。据统计,2018年全市茶叶总产量1.27万吨,产值18.22亿元,综合产值28.21亿元。


  建好渠道强保障

  在安顺市西秀区,当地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合作社主体、贫困户参与,积极探索推进以需定单、以单定产、以产定扶的“菜单式”产业扶贫方式,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菜单式’产业扶贫最关键之处在于通过畅通销售渠道让产、销两端实现精准对接,这样一来,合作社和农户按市场需求订单种出的农产品就能轻松卖出,他们做着只赚不赔的产业,也能带动更多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收致富。”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钰对记者坦言。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公司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制定市场需求“菜单”和合作社生产“订单”,引导合作社与贫困户强化利益联结组织生产,整合优化物流资源配置,通过与合作社签订“旺季市场价,淡季保底价”保底收购协议,确保合作社利益,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贫困户与产业发展、生产端与消费端的精准对接。


  如今,在安顺种什么、养什么要跟着市场走,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将“为吃生产”转变到“为卖生产”。为此,安顺多次实地到成都、重庆、昆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考察对接,通过与重庆双福市场、广州江南市场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安顺农特产品销售档口等。据统计,从7月中旬至10月底,安顺每天销往省外各类蔬菜约200—250吨,其中一半的蔬菜主要销往重庆市场;同时,每天在江南市场可销售辣椒约40吨,大葱约10余吨。   

 

  此外,安顺还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畅通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强化农产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销,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必须定向采购贫困村农产品,每个贫困村都要有1 个以上农产品定向直通渠道;全力推进“校农结合”,全市学校食堂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农产品数量达到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40%以上。


  当地还积极开拓市场销售渠道,成立销售专班,产销衔接的每宗交易都明确落实到具体的产地村、生产户、生产人。依托全市39个省级、83个乡级农业示范园区,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2家,2018年预计实现产值140亿元。通过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全市扶持和培育以百灵、柳江、鑫龙、榕昕等为代表的2家国家级、61家省级、228家市级龙头企业及132个家庭农场、407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500多个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注册中小企业户630余户,2017年实现线上农产品年交易额1亿多元,涌现出梓涵、川渝、黔优品等一批农特产品电商,物流配送体系逐步成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基本成型。


  夯实基础求实效

  一直以来,安顺以“提质才能增效”为主抓手,坚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新发展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安顺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安顺市特色农产品发展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组建了资金保障、种(养)植(殖)、销售、深加工等系列专班。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确定后,关键是如何落地落实,实行“月调度、旬督查、月观摩”的工作机制,层层抓好落实,确保项目推进。


  安顺还全面开展“千名农技专家下基层”活动,统筹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力量,围绕种、养、加、销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对产业、贫困村、合作社的全覆盖,确保每个参与产业发展都得到技术服务,切实解决“不会种”“不会养”“不会卖”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当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36名国家、省、市专家作为关岭牛、宗地花猪、生态家禽、普定兔等产业的技术顾问,并明确每月不低于一周时间的实地现场技术指导。市县两级财政为1451名乡镇防疫员实施定额补助,目前共开展技术培训等100余期,培训人数7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