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安顺 > 正文

小康路上一个不落下——安顺扶贫工作40年纪实

  11月19日,一场冬雨润湿了简嘎乡磨上村移民新村的石板路。

  法绕村梁山组村民李斌看到乡干部带着记者到村里,马上搬出凳子,请大伙儿坐,很是热情。回忆起二十年前的生活,村里没有水,没有电,路也不好。如今,李斌住进新房,家里的10亩地全部租给了村级合作社统一发展扶贫产业,每年固定地租5000元,在扶贫工作组的帮扶下,他和妻子都在乡里的养路队工作,每人每月的固定工资2000元。他高兴向乡亲们兴奋地宣布:“我脱贫了!”

  简嘎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李斌的“脱贫”,缘自全省二十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简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9月,以省、市、县主要领导为首的扶贫工作队开始挂帮简嘎乡,短短两年多时间,在精准扶贫的春风春雨中,简嘎乡基础设施迅速得到改善,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住进新房的简嘎村民

  简嘎乡的巨变,是安顺战胜贫困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拔穷根,砥砺奋进奔小康。上世纪80年代中期,57.5%的农村人口还生活的温饱线下;2017年底,按照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3535元的标准,贫困人口降至的18.69万人,贫困发生率7.55%。

   农村改革解决温饱路上“敢为天下先”

  “北有安徽小岗,南有贵州顶云”,顶云这个万山丛中的小地方,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符号,村民陈忠富便是“顶云经验”的发起人之一,这让陈景和所有顶云人倍感光荣和自豪。

  “我辛苦一年赚到的工分,换成粮食,只供全家人吃四个月,全靠着领取国家的救济粮支撑一家人的生活。”陈高忠说,那时候家里人饿肚子是“常态”。

  1978年,陈高忠带领村民冒着“坐班房”的危险,在顶云乡陶家寨生产队头一年悄悄推行“定产到组”,接着“包产到户”,到了秋收,陶家寨的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倍多,年人均粮食从原来的10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

  因此,安顺市关岭县顶云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全国先行一步。改革春风拂黔中。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市全面推行,解除对农民的各种限制,使生产力得到解放,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如今的顶去街道办石板井村

  从1985年夏季开始,按照省委的部署,安顺市将扶贫工作提到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重要日程。1986年到1993年,安顺地区大幅度增加资金、物资、人力技术投入,实施粮食扶贫“温饱工程”,展开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根本转变。经过8年的努力,到1993年底,全地区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57.5%下降到34.4%。

  这时候,陈高忠一家的餐桌上,虽然仍有玉米、红薯等杂粮,但每天可以放开肚皮吃饱了。

  扶贫开发脱贫致富路径“四通八达”

  1994年国家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将扶贫开发工作重心下沉。同一年,安顺与全省、全国一道进入“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安顺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率领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展开扶贫攻坚大决战。

  1994年至2000年间,在扶贫攻坚实践中,安顺地区把中央、省委的扶贫方针政策与安顺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促进了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打下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火龙果种植基地内农户正在采摘火龙果

  2000年安顺撤地设市后,恰逢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我市扶贫开发事业迈向了新阶段。

  2011-2012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扶贫文件精神,安顺市出台了《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围绕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其中,重点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乡、贫困村为突破口,以贫困户为着力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着力改变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城乡面貌。

   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冲锋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市委、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向贫困发起总攻。

  围绕实施省委大扶贫战略思想,安顺市先后出台了《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及10个配套文件、《安顺市“十三五”脱贫攻坚专项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一二四”攻坚战持续有序、扎实有效。

  镇宁自治县江龙镇茅草村茶产业基地

  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打好“脱贫七大战役”、打赢“四场硬仗”,推进“1+10”政策落地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安顺市探索出的“塘约经验”激活了农村沉睡的资源,整合了城乡资源要素,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介。

  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举行

  安顺市着力在全市1007个行政村推广塘约“村社合一·合股联营”的农村改革经验,紧紧围绕“村社合一·合股联营”发展思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大潮席卷安顺大地。

  塘约村新貌

  市县乡村四级层层立下军令状、挂起作战图,出现了“四级书记抓扶贫”的生动局面,掀起了脱贫攻坚大会战。

  全市共有3808名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与贫困对象“结穷亲”,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的全覆盖。

  满嘎村金盏菊产业园

  仅2017年,全市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3余亿元,脱贫产业达到506余万亩。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17年,全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67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55%,137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出列,6个贫困乡镇按省定标准摘帽。

  西秀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

  今年7月,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区按国定标准退出贫困。

  贫困农村地区面貌大为改观。2016年以来,全市77154贫困人口搬进新家;2017年,全市投资9.6亿元建设通组硬化公路1189公里,对100484户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人员危房改造。

  镇宁自治县六马镇四月李丰收

  镇宁自治县六马镇芒果上市

  贫困地区产业之路越走越宽广,贫困县都有1个以上特色产业,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镇宁樱桃、关岭火龙果、紫云紫葡萄……成了贫困农民增收的“金果果”。

  持续扶贫,硕果累累。决战决胜,曙光在前。新时代的安顺,立足“精准”,着眼“打赢”,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勇往直前。(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胡一平 伍水清 文/图片来源:伍水清 薛峰 张韬 卢维 今贵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