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 > 正文

播州区:发展都市农业 助推乡村振兴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蒋洪飞

  近年来,遵义市播州区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田园城市·乡愁播州”形象定位,提出“都市农业”发展思路,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栽好“摇钱树”、种好“产业草”,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果蔬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辣椒)等这一个个响亮的荣誉,是播州区改革脚步不停、小康初心不改真实写照。


  “今天的播州,正用如诗如画的山水、瑰丽多彩的文化、精雕细琢的乡村、绿色环保的生态、休闲无忧的生活,喜迎八方宾朋,广纳四海嘉宾。”播州区委书记黄国宏说。

新民镇秋色—吴斌摄_副本.jpg

新民镇秋色 吴斌摄


  同心脱贫结硕果

  播州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聚焦聚力精准扶贫,发挥引领作用,强化扶贫责任,坚持过程管理,严格追责问责,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镇村风貌焕然一新。


  聚力,是为了更好发力。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凝聚着全区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


  播州区灵活运用“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和“夏秋攻势”,全面推行“五个到村到户到人”,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要求,上下联动,真抓实干,打好产业扶贫仗,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通过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贫措施,脱贫攻坚纵深推进扶贫成效彰显。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播州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引进重庆火锅集团、广东温氏养猪、武汉泉源菌业、九丰农业等龙头企业,助推“蔬菜(辣椒)、稻+、生猪、食用菌”裂变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与经果等新兴产业共同形成“一县多业”的发展格局。


  在播州区播南街道后坝社区的泉源菌业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生产着菌包。泉源菌业每天约生产22.5万棒菌包,有160余名附近的搬迁户和贫困户在这里务工。


  依靠泉源菌业的产业园,附近的村民就有了稳定收入。“以前在外面打工,自从搬进新家以来,现在每天都在这里上班,每天大概有80元的收入。”家住白龙社区安置点的李朝琴告诉记者,通过务工、入股分红的方式,腰包鼓起来了,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今年,播州区完成粮食80.3万亩、预计产量28.3万吨,预计实现肉类产量12万吨、禽蛋产量1.2万吨、水产品产量1。6万吨、种植绿色“稻+”工程12万亩、蔬菜40。8万亩、辣椒45.6万亩、新增经果林3万亩,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9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5元,同比增长9.5%。

尚嵇镇田园风光—唐正摄_副本.jpg

尚嵇镇田园风光 唐正摄


  绿色发展添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播州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蔬菜、优质米、经果林等绿色产业,推动百姓富、生态美、产业旺、文化兴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山地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


  位于播州区茅栗镇的银都村,4000多人只有2400亩田,如何让人均半亩田的贫困村脱贫,镇村党组织这些年一直不断探索和努力。

  2013年,银都村开始实施稻鱼共生项目,村里成立种养殖公司,村干部兼职,流转土地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稻+鱼”“稻+鸭”“稻+蟹”“稻+菜”,一个个示范基地由小到大发展起来。


  2017年,银都村示范基地发展“稻+工程”50亩,发动农户种植,公司按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回收谷子,然后统一加工、包装后,生态米全部按10元一斤销售完,收益的14万元纳入村集体经济。单算水稻的收入,农民每亩就增加收入民500元以上,鱼、鸭、蟹,每亩农民还可增收200至500元不等,“支部+公司+农民”发展“稻+”工程,成为银都村的致富门路。


  播州区农牧局局长、扶贫办主任马富良说,“稻+工程”是播州的脱贫攻坚大产业,未来,播州区还要加强品牌培育,加强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让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程中、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绽放更加亮丽的光彩。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乌江一江清水,从2017年开始,播州区就把超面积违规养殖的网箱养鱼全部撤除。今年4月,播州区做出了全面完成网箱取缔工作的决定,并安排网箱整治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确保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为帮助网箱养殖户更好的转产上岸,早在2017年2月,播州区就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引进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通过人工干预迫使水体在池塘内循环流动,在固定的流水池中“圈养”吃食性鱼类,有效收集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剩的饲料,将其变为瓜果、花卉等陆生植物的高效有机肥,从而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


  下一步,播州区将完善渔民转产上岸的扶持方案,大力发展池塘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切实加大对渔民的扶持补贴,确保渔民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播南街道办马桥食用菌基地黑木耳晾晒—朱小松摄_副本.jpg

播南街道办马桥食用菌基地 朱小松摄


  乡村振兴展新颜

  在播州区尚嵇镇茶山村,一排排白墙黛瓦鳞次栉比,一片片果树迎风招展,丰收过后的稻田里,肥美的稻花鱼在水中嬉戏。田地里,工人们正在忙着搭建蔬菜大棚,准备来年种植莴笋、花菜、莲花白。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茶山村通过发展水果和蔬菜种植,走出了一条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2017年,茶山村从以前的省级一类贫困村摇身一变,变成了遵义市全面小康创建市级示范村,田野村庄换新颜。


  茶山村种植的“四月青脆李”,上市早,口感好,抗病害能力强,产量高,能卖到10元一斤,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去年村里种植了200亩,今年计划种到1500亩。


  “最忙的时候有300多人来务工,都是附近的村民,务工周期能持续半年以上,每天工资80元,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就有一万多元。”茶山村委会主任钱科端说。


  此外,茶山村还发展“稻+工程”300亩,温氏养猪场2栋,大棚蔬菜600亩,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茶山村产业发展,带领茶山村村民脱贫致富。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结合脱贫攻坚中心工作,播州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农业持续向现代都市大农业转型,谱写了“农民更富、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发展新篇章。


  “如今的播州,既有‘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热烈,又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清新,既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情趣,还有‘溪深古雪寒泉流’的诗情。”播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肖光强说。


  新时代的播州,包容开放、人文荟萃、充满活力,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改革的新风激荡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时代的播州,蹄疾步稳,勇毅笃行,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不断描绘黔北大地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