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 > 正文

施秉:一门两父子 都是“好参手”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凌忠云


  施秉是全国知名的太子参种植基地,这里每年产下的太子参,占了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施秉因此也成了国内知名的“太子参王国”。


微信图片_20180905210042_副本.jpg

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产业扶贫园区规划沙盘一角


  在这个王国里,有许多的种参大户和种植高手,今年只有20多岁的况江和他的父亲况声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据了解,1997年,施秉县牛大场镇来了一家种植太子参的企业,受到它的影响和带动,加之这家企业答应收购,市场有保证,所以当时只有28岁的况声伟大起胆子,租十几亩地,种起了太子参。


  “在那个年代,大家的观念都比现在落后,我做出决定之后,很多人都说替我捏了一把汗。”况声伟说,但是当年的种植效果还不错,收了几万元不说,还学会了技术。


  在种参之前,况声伟就是跟着父亲种地,起早贪黑,一年的收益也就是几千元,偶尔也去打零工,但也仅仅能解决家里的生活小用。


  “第一年获得丰收以后,更加坚定了我们种参的决心。”况声伟说,也就是这一年,他就走上了种参之路,这一干,就是20来年。


  2006年,况声伟的儿子况江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商量之后,就决定跟随父亲种太子参。


  “那时候,施秉太子参产业正在处于上升的阶段,很有前景。”况声伟说,加上他的种植规模已经上升到了50亩,特别需要帮手,所以就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那时的况江,尽管还是乳臭未干的学生娃,但由于受到家庭长达十年的熏陶,对太子参的种植套路已是了如指掌。


  跟随父亲干了两三年,况江也成为了“好参手”,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水平,都不亚于其父,渐渐地,父亲把种参的主导地位让给给了他,况江唱起了“主角戏”。


  就这样,况声伟和况江两父子在太子参的产业里唱起了“二人转”。有高潮也有失落,特别是在2014年,当时的太子参市场价格比最高时降低了10倍,父子俩亏了几十万。


  现在,况声伟父子俩共种了200多亩的太子参,还建立起了合作社,同时捆绑了几乎贫困户,预计产量40吨,产值400多万,纯利润达100万元。


微信图片_20180905210131_副本.jpg

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产业扶贫园区规划沙盘一角


  施秉县中药材种植起步于1993年,经历了探索、起步、发展与创新四个阶段,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如今的12.8万亩,种植农户也从10余户发展到了1.65万户5.78万人,同时带动贫困户4050户16200人,辐射带动周边凯里、黄平、镇远、三穗、岑巩、余庆、石阡等县市5000余户。


  据统计,2017年全县中药材种植12.8万亩,其中太子参8.5万亩,中药材上市交易量4200吨,产值7.8亿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施秉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