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 > 正文

诗情梦境入画来——麻江农文旅融合发展致富路越走越宽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凌忠云


  山峦含翠,宽阔的公路一直延伸到远处,一个个村寨掩映在绿树翠竹中。一幅青山绿水、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在麻江徐徐铺展。

微信图片_20180903112714_副本_副本.jpg

蓝梦谷景区观景台俯瞰,一片翠绿。


  201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划归凯里市管辖,以助推凯麻同城化发展。一边是旅游大镇下司,一边是工业大镇碧波,这对于麻江来说犹如失掉左膀右臂。在此背景下,如何攻难点补短板?如何壮大实体经济助力全县脱贫攻坚?麻江县走出了一条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蓝莓产业挑起融合大梁


  一直以来,麻江县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推行生态蓝莓种植,倍受消费者的青睐。“麻江蓝莓”更是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麻江一张靓丽的名片。


  蓝莓产业作为麻江特色优势产业,被选定为“一县一业”主打产业,该县提出整合建设麻江蓝莓全产业链项目,使之成为全县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最坚固阵地。


  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始于2000年,历经18年发展。来自麻江县蓝莓办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县蓝莓种植面积5.8万亩,全县7个乡镇(街道)均有覆盖,并涉及46个村,近4000户农户。


  来自麻江县农文旅管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蓝梦谷景区,2018年共有贫困户320户450个劳力在园区实现就业,户均年劳务收入达8000元以上。(80元/天/人,每年累计工作100天)。同时结合景区管理服务需要,在景区开发安保、保洁、水电、绿化等工作,从景区周边村寨就近招收人员进入景区服务岗位工作。

2_副本_副本.jpg

坐落在蓝梦谷景区的蓝莓加工企业


  全县蓝莓种植面积5.8万亩,按目前平均8亩有1人务工,务工时长5个月,年务工收入8000元以上。全县30亩以上有一定规模的蓝莓基地有116片2.3533万亩,每年吸纳就近就地务工人员2000余人,年务工收益8000元以上。


  在农业产业融合方面,麻江县大力引进现代农业科技,进行蓝莓科技种植加工,建立精品蓝莓示范园,辐射带动麻江县其他特色林果、蔬菜种植技术提升及种植结构升级优化。例如:蓝莓品种博览园、果品标准化繁育圃、特菜引种试验园、蔬菜高效栽培示范园、配套加工仓储中心等。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农户参与、高效精品”模式,积极推动蓝莓交易中心、蓝莓创意工坊等项目建设,实现蓝莓精品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科技化加工等各项环节。


  近年来,麻江县以东部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为核心,积极推动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培育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最高级形态和农文旅一体发展的最高端平台,着力建设蓝莓品种博览园、果品标准化繁育圃、特菜引种试验园、蔬菜高效栽培示范园、配套加工仓储中心等。


  2018年,全县蓝莓挂果面积2.5万亩,预计蓝莓年产量4000吨,年产值1.2亿元。


        产业围着旅游转


  2016年11月成立的麻江县农业文化旅游园区管理委员会,是麻江农文旅融合发展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其通过综合统筹全县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优势产业——蓝莓产业发展,引领全县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旅游发展方面,麻江县结合“清水江百里田园画帘”的功能定位,依托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的辐射带动,积极发展蓝莓生态旅游、状元文化旅游、民族村寨旅游、大健康康体医药文化旅游等,使其成为城市近郊的山水田园综合体。

1_副本_副本.jpg

蓝梦谷景区依山水而建的“地球仓”,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住宿体验。


  农旅结合,农业产业必须围着旅游寻找突破点,才能日益壮大。农旅融合发展中怎么设计一个农民参与进来的模式,保证农民的活动产出,农民是否获得实质利益等,这是最关键的。


  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麻江县按照 “互动三区、融合三产、链接三方、实现三变”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运用 “转移安置、转移就业、转移扶持”的易地脱贫工作法,麻江县进一步完善了“公司+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园区内外贫困户利益全覆盖。


  走进麻江县药谷江村菊花园,不少工人正在忙碌的劳作。9月下旬,这里将迎来第三季品菊季活动。


6_副本.jpg

工人在菊花园里务工


  刘少琴是众多务工村民中的一员,来自卡乌村,家里六口人,两个小孩读书,婆婆刚做完手术,是村里的贫困户。


  “在菊花园干活每天可以拿到80元,活路多的时候每月可以拿到一千多两千。”刘少琴一边劳作一边告诉记者,自己家还有3亩地入股到了园区,每亩每年有12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就有了3600元。


5_副本.jpg

“靠花吃饭”的刘少琴在园区务工


  “现在都是靠花吃饭了,”刘少琴说。


  园区外的美食街共引进自主经营商户18户,平均每户月收入10500元,按最低净利润率15-20%算,一季最低可获利润4725元至6300元;同时,围绕园区、景区,发展民宿、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等,园区、景区内农户实现了经营增收。


4_副本_副本.jpg

药谷江村菊花园一角


  据统计,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61.43万人次,同比增长45.2%;旅游收入15.12亿元,同比增长6.7%。


  风景拓宽致富路


  走进乌羊麻,一条平整干净的柏油路蜿蜒而伸,直达苗寨。苗寨四面环山,中间由一条碧绿如玉的小河穿流而过,河岸上,民族风情浓郁的风雨桥、吊脚楼、踩歌堂、铜鼓广场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恰如一颗镶嵌在大山深处的璀璨明珠。


  2013年以前,乌羊麻和大多数的村寨一样,交通闭塞,思想落后,没有支柱产业,贫困人口22户99人,贫困发生率为31.4%。


  2014年6月,麻江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在坚持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留住乡愁的原则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把乌羊麻打造成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3_副本_副本.jpg

乌羊麻苗寨里的桃花岛美景


  2015年5月1日,乌羊麻风情苗寨全面开门迎客,吸引了凯里、都匀、贵阳等周边城市游客前来游玩,周末旅游红红火火。


  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了商机,外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一时间,农家乐、民居旅馆、特色小吃店等如雨后春笋,村庄到处呈现出生机盎然的创业景象。


  为了让乌羊麻乡村旅游产业持续有效发展下去,麻江县组建乌羊麻组管委,在景区建立功能型党小组,对景区景点实行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了农村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成立合作社,发展社员72人,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将蓝莓、草莓、农家小野菜种植、乡村家禽养殖、水上游船与垂钓、山地自行车骑游、农家乐餐饮与住宿等捆绑发展,形成产业协同、互相促进、循环发展良好格局。


  同时,乌羊麻旅游开发合作社还有效利用资源,组织群众入股开发运营购买游船,在苗寨的桃花坞码头开展“人在画中游”旅游体验项目,通过水上运营,实现合作社收入达15万元,入股户均收入在3500元以上。对无资金入股、无劳力、缺技术的5户贫困户进行兜底保障,户均年收入达2000元以上。


  如今,乌羊麻人民鼓了口袋,富了脑袋,环境至上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生态环境的自觉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