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市州县新闻 > 正文

黄平通村水泥路:一把打开浦江苗寨芦笙市场的钥匙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通讯员 潘胜天


  浦江苗寨位于贵州省极贫乡镇黄平县谷陇镇东南部,是深度贫困村岩门司的一个自然寨,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地处黄平、施秉、台江三县交界处,黄平县唯一的苗族芦笙的制作地。《黄平县志》记载:浦江寨前是清水江,县内海拔最低点,以制作芦笙扬名。


水泥路尽头便是浦江苗寨.jpg

水泥路尽头便是浦江苗寨


  因浦江芦笙扬名,很早就有去浦江苗寨探访的想法,但因交通不便一直没有成行。水泥路通后,岩门司村支书田文淋盛情相邀,终于促成了这次浦江之行。


  夏天,我们驱车从黄平县城到山凯大坡,在此等待的岩门司村支书田文淋上车后,沿着通村水泥路一路下坡,穿过一坝碧绿的稻田,继续直下,拐过急弯,田文淋指着不远处水乡风味十足的村寨说这就是浦江苗寨了:“水泥公路通到村后,浦江苗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村支书手指的方向,一幅依山傍水的青瓦农舍,与江中鱼船互为点缀,构成了美丽的山水图画。过龙家石拱桥后,水泥公路尽头便是浦江苗寨了。村支书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前由于交通的不便,深居江边的浦江,去哪边都远,从黄平海拔最低点沿着田间小径爬到山凯大坡,顺着弯曲乡村小路下到集市谷陇,那是用脚一步一步丈量的,全身沾满泥土,怎么也要4个小时,守着全县独一无二的传统制作芦笙工艺这个金饭碗却在贫困线上挣扎,温饱问题困惑着全村百姓,与现在比那是天壤之别”。


  我们在停车场下车后,随意在寨中观光,看见一家师傅正在制作芦笙,征得同意进去参观。踏进朝门,只见制作芦笙的风箱、锤子、凿子、锯子、钻子等工具围着炉堂排列有序,随着师傅右手拉动风箱的节奏,火炉的火苗跟着跳跃。制作芦笙的师傅名叫石国玉,他对好奇的我们说:“三月苗族芦笙季过去了,现在制作的是红铜簧片,准备九月芦笙会的产品”。


石国玉芦笙师傅在煅烧红铜.jpg

石国玉芦笙师傅在煅烧红铜


  我们向这位师傅了解芦笙销售行情,他说:“这几年逐渐好起来了,主要得益于通村水泥路的修通,过去从谷陇到这里,要走一个早上的山路,从山凯大坡一直下到江边,泥巴路只容下一人,要遇到雨天,那就更麻烦,走在湿滑的田坎上,不管怎样谨慎,都沾一身泥,不跌倒就算厉害了,谁会跑到这地方来要芦笙,只有我们扛到谷陇街上卖。可是你们想,芦笙不是一般东西,相当小气。一组芦笙由5支组成,最大的一支有5米左右,一人只能扛一支,走在小路上转弯都成问题,所以到市场去卖可麻烦了。这样特殊的东西,上街买卖难成交,你去的时候,买家不来,人家要的时候,你又不去,难得逗巧。水泥公路修通后,农村客运车辆天天往来,芦笙大多是客人来订做,方便得很啦!现在是卖方市场,不愁销路的”。


  村支书田文淋介绍:“水泥公路通后,芦笙销售畅了,刺激生产环节,村里制作芦笙渐成产业,有销售制作芦笙用竹子的,有贩卖芦笙红铜簧片的,有专做芦笙斗杉木枝生意的,反正芦笙上游产品都有人做买卖,一年下来怎么全村也有100来万元的产值,现在芦笙工匠基本成了专业户,调整了产业,放弃了种田,专司芦笙工艺,说实在的,芦笙制作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了,还带动了涉及芦笙产业链的人家,真有点‘一业兴百业旺’的意思啊!”


通往浦江苗寨的水泥路.jpg

通往浦江苗寨的水泥路


  黄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文舜在全县交通工作会议上报告: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13.9亿元,实施通村沥青(水泥)路934公里,实现农村公路建设历史上的新突破。从县交通运输局近三年统计资料看,2015年贵州省农村公路建设“三年大会战”启动,黄平县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当年就完成225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2016年刷新历史记录完成345公里,2017年完成扫尾工程100多公里,达到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谷陇镇通村水泥路村村全覆盖,浦江苗寨的水泥公路便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黄平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县公路里程达2033公里,比改革开放前的320公里净增长1713公里,是1978年的6.3倍。从公路类别上看,既有高速公路,又有国省干线,既有县乡公路,又有村组公路,基本形成外联内通的交通网络。


农村客运通到浦江.jpg

农村客运通到浦江


  经历了交通带来的好处,作为县级人大代表的田文淋支书向我们说:“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我提出了关于将浦江经岩门司到旁海接凯里至旁海的滨江大道,进一步提升浦江村的公路通达能力,把浦江的芦笙推向大市场,让浦江芦笙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新生力量”。


  从村里出来,我们驱车顺着平整的水泥路盘旋上山顶,回首返望,浦江苗寨如散放在江边的铁锁,一条通村水泥路似开锁的钥匙,将这个锁在江边的苗寨芦笙市场打开,让群众奔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