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家庭看十年④丨乡村医生李春燕:月亮山里的“健康守护人”
- 作者:
- 编辑:杨霞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2-10-02 10:00:00
- 作者:
- 编辑:杨霞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2-10-02 10:00:00
开栏语:
十载光阴流转,十载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展日新月异,十年间,一个个小小家庭的变化和温情故事,记录着时代变迁。即日起,我们推出十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微画面、微镜头,讲述百姓冷暖事,见证民生获得感,通过微观的视角宏观展现这十年贵州发展巨变和历史成就,反映十年发展带给个体的命运巨变,凸显“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无处不在的“感动瞬间”。
问诊、取药、配药……9月30日一大早,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村医李春燕早早地来到村卫生室,开启一天繁忙的工作。
除日常诊疗外,李春燕还要开展入户随访,为村民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做好健康管理服务,全村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她都了然于心。
“吃清淡一点,不要吃得太咸,饮食要规律……”
问诊结束,她背着医药包来到孟现迷老人家里,认真为她测量血压,询问最近饮食、作息情况。
22年,李春燕用坚守搭起生命桥梁;8000多个日夜,村里的每一户都留下她的足迹。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就是她的坚守的见证,也是大塘村医疗变迁的记录。
尤其是近十年来,她看病“老三样”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已变为如今的B超机、心电图仪、针灸理疗仪等。
犹记得,十年前,“一个药箱,一个背影”就是大塘村村民们的健康唯一的守护:李春燕提着篮子,背着药箱在田垄里行医,她家里的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就是村卫生室。
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是一个以苗族聚居为主,杂居有汉族、侗族、瑶族等民族的村寨,全村共有577户2845人,也是从江县最大的苗寨。
彼时的大塘村,村民们习惯了小病拖、大病扛。2000年,李春燕嫁过来时,村里没有医生,村民看病要到5公里外乡卫生院。
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全景图
受父亲影响,李春燕立志用习得的医技守护村民健康,并同丈夫孟凡斌商量卖掉2头牛在家里办起卫生室,这也是大塘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卫生室。
卫生室开办后,因为村民经济困难,看病吃药付不起钱,只好赊欠记账,时间久了,李春燕入不敷出。
为了能让诊所维持下去,李春燕和丈夫做兼职苦苦支撑。她“护卫村民生命”的许多事迹感人至深,获评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后来,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李春燕的诊所搬出家里,建成了占地120多平方米,拥有了3层小楼的“博爱卫生站”。
“2010年,这里连个像样的输液床位都没有,村民感冒都不想进来,肠胃炎要到15公里外的乡镇医院去看病。”作为乡村医生,李春燕除了不断提升医术外,也不断完善着卫生站医疗条件,努力提高村民就医环境。
时过境迁,十年变化,现在的卫生室,药品、氧气瓶、针灸理疗仪,甚至是心电图仪等设备一应俱全,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等为周边2000余村民提供良好就医条件。
3层小楼的“博爱卫生站”就掩映在绿树丛林中
“现在好了,卫生站条件好了,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站在“博爱卫生站”门口,李春燕露出满意的笑容。
2018年2月,在家庭的鼓励下,李春燕当选为贵州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承担起守护村民健康的重任,同时积极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我之所以能取得这些荣誉,和整个家庭对我的支持分不开,先是我父亲的影响,让我立志当村医。”李春燕的丈夫孟凡斌一如既往地支持,也给她莫大鼓励。
一直以来,李春燕顾着“大家”,却忽略了“小家”。因为村医收入低,李春燕一家生活过得不算富裕,家庭的开支基本靠丈夫维持着。
李春燕新居
李春燕一家10年前居住的老木楼,老木楼里就是李春燕自己花钱开办的卫生室
李春燕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村卫生员每个月的工资仅仅只有几百块,“现在有1800多元了,加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贴,能有3000多元。”
好在不论多艰难困苦,这对模范夫妻总能相互鼓励,携手共进!
2010年,孟凡斌在李春燕的鼓励下种植沃柑增加家庭收入,因为人缘好,他种植的沃柑走俏市场,家庭负担才开始逐渐缓解。2015年,他和李春燕有了余钱,商量着把破旧的木楼拆了建成三层新房。
“住了好长一段毛坯房,都是有了点余钱就装修,直到2021年,我家才把房屋装修好。”孟凡斌说,虽然一路走来不容易,但我们的获得感很强,很为妻子感到自豪。
在儿女眼里,妈妈工作很忙碌,每天早上很早,自己还在梦乡中,李春燕已经起床走村串户。
女儿有时候也会抱怨:“为什么妈妈不能多陪她一会儿?”后来,她明白妈妈的工作后也就理解了。
也正是因为李春燕工作的优秀表现,让女儿从小就在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长大以后,想要成为像妈妈一样的‘白衣天使’。”
在孩子眼中,妈妈一直是他们的榜样。不过,在李春燕看来,是丈夫的支持和儿女的理解治愈了她的愧疚。
李春燕一家其乐融融
李春燕夫妻和女儿一起
“感恩时光厚爱。”看着满满的荣誉证书,翻看以前的全家福,回味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李春燕脸上笑容肆意灿烂:“一份荣誉,一份责任,未来加油。”
采访结束,记者从这个家庭故事中感悟到:
初心,就是一个人22年如一日守护苗乡的坚守;
初心,就是一个家庭共同守护着千万家庭的无悔!
统筹 成嘉廷
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郑星
视频拍摄|图 张琪
部分视频资料提供 吴兴科
视频剪辑 郑星
海报设计 安刚
特别鸣谢 从江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芦晓娟
二审 邓刚
三审 成嘉廷 陈海东
-
国际博物馆日|相约博物馆 遇见美好
5月18日,“万桥飞架:贵州桥文化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观众杨鹏飞看完展览后激动地说,贵州桥连接的不仅是便捷交通和多彩文化,更是贵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眼新闻客户端 2023-05-18 15: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