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家庭看十年⑧丨水城刺梨种植大户徐天勇:一颗山果“点绿成金”
- 作者:
- 编辑:杨霞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2-10-12 10:41:00
- 作者:
- 编辑:杨霞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2-10-12 10:41:00
十载光阴流转,十载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展日新月异,十年间,一个个小小家庭的变化和温情故事,记录着时代变迁。即日起,我们推出十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微画面、微镜头,讲述百姓冷暖事,见证民生获得感,通过微观的视角宏观展现这十年贵州发展巨变和历史成就,反映十年发展带给个体的命运巨变,凸显“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无处不在的“感动瞬间”。
乌蒙山脉多奇境。
北盘江在水城区山乡蜿蜒曲折,造就了一道道秀美沟域,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就藏在这深沟之中。
10月上旬,记者驱车从六盘水市区出发前往野钟村村民徐天勇的家,因为路好,车比预计来得早,远远地,透过密林就可以看到他家破旧的老屋,和两层新居形成强烈对比。
徐天勇家破旧的老屋和两层新居形成鲜明对比
一进门,徐天勇端来水果:“来吃水果嘛,都是自家种的。”回想起10年前在土里刨生存的苦日子,徐天勇忽觉恍若隔世。
如今,蒸蒸日上的生活让他由衷感叹:“这一切都得益于一颗刺梨。”
徐天勇是野钟村贯子冲组村民,“高、少、碎、瘦”曾是当地耕地的典型特征,推开门,山上山下到处光秃秃,只有庄稼长到人高时才看到绿色。
徐天勇回忆,10多年前,山上没有树,一下雨,山下的沟里,泥裹水,水裹泥:“一次暴雨,山洪从我们家房里横穿而过,鸡被冲走了,背了几天才将淤泥清除。”
那时候,徐天勇一年忙到头,也只能依靠“老把式”种植来维持家庭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
记者为徐天勇一家拍摄的全家福
10年变迁,这一切已成过去。现在,徐天勇家四周全部种起了刺梨。每当早上起床推开门,满眼的绿色,一直从家门口延伸至远方:“想骑摩托车就骑摩托车,想开轿车就开轿车,泥巴都不沾。”
靠山吃山,这十年,徐天勇点“绿”成“金”,通过种植刺梨,每年给家里带来近5万元财富。
对徐天勇一家来说,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在野钟乡刺梨产业发展初期,群众对这个产业没有信心,很多人都抱着先观望的态度,徐天勇也是如此:“种植刺梨,3年后才挂果,这3年吃什么,种出来,卖给谁?”
徐天勇的疑虑一度让村支两委绞尽脑汁。
2014年,野钟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0%,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646人,急需寻找一种合适的产业来带动脱贫。
2012年,没有种上刺梨的野钟乡野钟村还是一片荒山坡(资料图片)
2022年的野钟乡野钟村,刺梨花开后,俨然成为这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就在这一年,经过多方求证比较,水城区将刺梨产业作为带动群众脱贫的龙头产业来抓,广泛发动群众加入种植行列,助力脱贫攻坚。
似冥冥之中,却又恰逢其时。这年冬天,为推动刺梨产业快速发展,野钟乡党委政府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支部周围。
人心不齐,村委会站出;
土地整合受阻,村支部分头动员;
种植难以推进,党员扛起大梁……
野钟村党支部书记唐发开将自己家5亩土地全部拿出,在村里带头种植刺梨。
“我们家穷了几十年了,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抓住,你们这一代人必须富起来……”徐天勇母亲王学珍是一名老党员,自然不甘落后,在徐母的动员下,徐天勇思想发生了极大转变,一下将家里的20亩土地全部种上刺梨,成为野钟乡首批种植刺梨的农户之一。
种了一辈子地,却没种过刺梨。然而,肯学肯问的徐天勇几年间从刺梨种植“门外汉”成为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他和妻子种出的刺梨,每年都成为刺梨收购员的“抢手货”。
依靠组织,野钟乡先后成立了5个村合作社动员农户发展刺梨产业,主要开展宣传发动、组织实施、产销对接等方面工作。
徐天勇一家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
徐天勇(右)在刺梨地里剪枝
为确保在刺梨的“空窗期”也能赚到钱,合作社在刺梨下发展产业,提高产出效益,使群众的收入更加稳定,从而推进刺梨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野钟乡共种植刺梨万余亩,徐天勇家20亩刺梨也有10亩进入盛挂果期。
这些天,徐天勇都在地里给刺梨施肥修枝,不时在一些刺梨枝干上拴上一根白布条。“拴上白布条的刺梨,产量低,果形差,今后两三年将逐步淘汰。”徐天勇说。
地里,徐天勇和妻子下了“狠手”,很多手腕粗的刺梨被他砍掉:“要给它们足够的生长空间,这样结出的刺梨个头大,成熟时全身金黄色,颗颗都能卖个好价钱。”
徐天勇在查看刺梨长势
站在刺梨种植基地里,徐天勇俨然一个种植刺梨的“土秀才”。
“您看,这10亩刺梨,2020年收入4万元,2021年收入5万元,今年收入会更多。”徐天勇说,“以前种苞谷、土豆一年赚不到1万元,现在种上刺梨,成了我们家‘绿色提款机’了。”
依靠刺梨产业,徐天勇家率先在村里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家里不仅购齐了家电,还购买了汽车。
十年的获得感远不止这些,今年,徐天勇的大儿子徐发才顺利完成学业选择参军入伍,小儿子外出打工年薪8万元,2020年又花了18万元,购买了第二辆轿车……这就是徐天勇一家的幸福生活。
但这些,在49岁的徐天勇看来并不“理想”:“未来几年,将把自家另外未挂果的10亩刺梨管理好,多赚点钱,在城里给孩子们购买新房,让孙子们享受更好的城市资源。”
野钟乡野钟村刺梨种植基地
如今,徐天勇又有了新打算, “俺算是认准了,种植刺梨这碗‘生态饭’才是长久饭!”
未来,他还要将自己这些年的刺梨种植经验分享给周边人,“让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无”到“有”,刺梨已成为水城区的一个特色产业。目前,水城区刺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0万亩,刺梨产业链覆盖群众16。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4。3万人。
统筹 成嘉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邱胜 聂建云
图 视频拍摄 谢勇勇 聂建云
视频剪辑 郑星 谢勇勇
海报设计 安刚
视频部分素材来自水城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邱胜
二审 邓刚
三审 成嘉廷 陈海东
-
国际博物馆日|相约博物馆 遇见美好
5月18日,“万桥飞架:贵州桥文化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观众杨鹏飞看完展览后激动地说,贵州桥连接的不仅是便捷交通和多彩文化,更是贵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眼新闻客户端 2023-05-18 15: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