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感恩奋进 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jpg

  两会圆桌


  时维三月,又是一年全国两会时。


  回望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们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使命任务。恰逢2022年春节前夕,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为贵州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这是党中央赋予贵州的新使命,体现了党中央对贵州的期望,也为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明确了“施工图”“作战表”。


  于贵州人民而言,今年两会注定承载了新的期待,代表委员们谈发展、话民生,关注哪些议题,释放哪些信号,诸多看点值得期待。




81.jpg


  石丽平代表:发展多姿多彩的“苗绣+”产业


  作为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格外关注苗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惊喜的是,过去一年来,接连不断的利好消息让她笑得开怀。


  石丽平说,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专门点赞苗绣,给当地绣娘带去很大鼓舞。今年,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明确要“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为进一步发展苗绣产业指明了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石丽平带来关于打造“非遗”产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相关建议。她说,“期待全国两会带来更多利好消息,为进一步把苗绣产业做大做强增添新动力。”


  石丽平表示,未来五年,她将立足从事的苗绣行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应用,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大力发展“苗绣+”,构建苗绣+苗药、苗绣+服饰、苗绣+家居用品等“苗绣+N”的业态,研发新产品、塑造新形象,进一步把更多实用、时尚的产品投放市场。


  “要通过努力,实现以产业拉动非遗传承,用产业来反哺传承,纵深挖掘传统文化,横向发展苗绣产业,把苗绣打造成一个多姿多彩的产业,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展望未来,石丽平显得信心满满。


82.jpg


  余留芬委员:抓住发展机遇 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来自乡村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今年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乡村振兴。


  余留芬今年准备的6个提案中,有4个是关于乡村振兴的,分别是《关于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关于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支持贵州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建议》《关于支持贵州等西部省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建议》。


  她说,“这些提案,反映了基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提出了基层的期待和建议。”


  她认为,推进乡村振兴要重点扶持产业。产业做好了,人才才能留得住,也才能引得进来,通过产业还能培养土秀才、土专家。有了产业,抓乡村文化也才有基础。


  与此同时,余留芬今年还提了《关于增设公办幼儿园教学点,切实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建议》的提案,为加强乡村幼儿园建设呼吁建言。“在调研中发现,农村愿意生二胎三胎的家庭特别多,但是乡村幼儿园教学点特别少,希望尽快改善。”


  在余留芬看来,今年的全国两会有特殊意义。这是本届政协履职的最后一年,作为政协委员应积极认真履职尽责。


  新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余留芬表示:“期待今年全国两会带来更多好政策,引领基层干部加油干,把乡村建设得更好,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83.jpg


  查艳代表:推进贵州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全省三级医院从45家增加到65家,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了6.8万张,达到34.6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从倒数第四跃升至全国第五……说完这组数据,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查艳表示,这些年,还有很多经历和体会想分享,其中最可圈可点的是贵州做到的“三个率先”,即率先在全国实施集中隔离集中救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率先在全国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率先在全国全面建立防止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


  查艳表示,过去五年来,贵州医疗卫生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健康扶贫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未来五年,对标群众新需求,对标周边省区市发展情况,对标国际国内形势,贵州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高水平医疗人才相对匮乏的短板亟待弥补。


  在疫情防控工作上,根据国际国内最新形势,要重点抓好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抓好普通感染患者的分级、分层和分流管理。做好这两点,需要省级医疗机构做好重症(危重症)治疗、市级医疗机构接得住、县级医疗机构能兜底。


  与此同时,查艳认为,要积极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支持在贵州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机遇,大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要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尤其以培养为主的原则,留住本省培养的医学人才,加强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使用,主动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高位嫁接,形成包括顶尖人才、技术骨干、中坚力量与青年医师等不同层级的专科人才梯队。




  两会微镜头


84.jpg


  郑传玖代表:我带吉他上两会


  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传玖又带着吉他上两会了。


  五年两会,三年带吉他,这几乎成为他的标志性动作。


  这不变的背后,其实也有变化。


  变化一:郑传玖不烧吉他了


  正安吉他圈曾流传过一段佳话——郑传玖每个月都会烧一次吉他,少则几十把,多则上百把。


  “烧吉他其实是无奈之举。”郑传玖说,2013年返乡创业起初的几年,缺乏熟练的产业工人,企业次品率太高,只能烧掉残次品。


  “现在不烧了。”郑传玖笑言。


  2018年后,随着熟练工人成长起来,公司的次品率下降到2‰以下。


  目前,神曲公司员工500余人,其中有20年以上吉他生产经验的人员60余人、10年以上的150余人。


  最让郑传玖高兴的是,正安职业中学每年毕业100多名吉他制作班学生,正安吉他产业的人才基础越来越扎实。


  变化二:自主品牌多起来了


  正安吉他是从做代加工生产起步的。


  2019年前后,大家逐渐意识到,代加工生产利润薄、抗风险能力弱。于是,转型打造自主品牌。


  到现在,正安吉他有自主品牌56个、核心专利288项,全球十大品牌有六个与正安企业合作生产。


  新国发2号文件的东风吹来,高质量发展深入人心。大家进一步意识到,品牌多而杂也不是好事。唯有进一步转型升级做高品质、大品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


  春节刚过,作为正安吉他协会会长,郑传玖积极号召大家抱团发展,培育正安吉他公共品牌,打造世界一流品质、一流品牌,“我们的理想就是要把正安自主品牌吉他卖到全球,让全世界的吉他爱好者买到我们正安吉他。”


  变化三:外出打工的人少了


  “过去,每年春节后,大家见面打招呼问得最多的是:哪天出去打工?现在,大家问的是:哪天开工?”


  打工出身的郑传玖,对此深有感触。正安是贵州有组织务工的发源地,打工曾是当地很多人的出路。


  现在,得益于吉他等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正安人返乡创业就业,越来越多年轻人留在正安工作,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


  在郑传玖老家所在的村民组,有4人在正安成立了吉他制造公司,70%的劳动力在本地务工,一半的农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目前,正安吉他产业共解决当地近1.5万人就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毓钊



  两会连环画


85.jpg

图为胡国珍(右)到村民家中走访。


  胡国珍委员: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保障机制


  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的几十年间,国家将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奖励、保障等政策措施,特别是对失独家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农村双女家庭等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的利益保障措施。国家的政策保障,解决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胡国珍的提案内容是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保障机制。胡国珍认为,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继续实行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未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调整,与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差距。


86.jpg

胡国珍(中)到基层宣讲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


  胡国珍在调研中发现,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男女双方已慢慢变老,存在患有慢性疾病、日常生活起居照顾缺失等情况。特别是失独家庭如何养老、就医,成为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胡国珍建议对计划生育扶助政策实行动态调整,切实解决好实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生活、医疗、养老、精神慰藉等实际问题;普惠政策优先照顾计划生育家庭,以政策导向来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政策帮扶措施,切实保障失独家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农村双女家庭的正常生产生活,确保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继续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同步推进各级计生协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好协会的服务职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凯




  我从基层来


87.jpg


  杨昌芹代表:传承非遗文化 推动乡村振兴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省级非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跟随贵州省代表团乘机赴京,参加即将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到达北京后,杨昌芹随即通过电话向家人报平安,还分享了得到的纪念版冰墩墩。“北京市城市景观布置多了许多奥运元素。”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杨昌芹满心欢喜,用手机记录沿途的景观与家人分享。


  今年32岁的杨昌芹,是贵州省赤水市一位有着竹编创业梦的苗族女青年。凭着对竹编工艺的热爱,2007年,杨昌芹从印江到赤水市学习竹编工艺,并扎根赤水,师从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平面竹编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昌芹技艺日臻成熟,她的竹编作品先后数十次获得省内外工艺品大奖。


  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杨昌芹致力于加强非遗传承与产业融合,为推动乡村振兴不懈努力。


  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的赤水,现有竹林面积132.8万亩,种植竹子是当地农民增收渠道之一。杨昌芹守正创新,让赤水竹编披上了“现代化外衣”,推出竹编水杯、茶具、瓷器、钱包和首饰等产品,远销海内外。一根普通的慈竹,在编艺人手上经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等20多道工序,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比纸片还薄的竹丝,再编织成各种竹编工艺品后,价值可升至几百元甚至上万元。


  “2018年开始,平均每年卖出去的竹编大概有8万件以上,去年就卖了800多万元。”杨昌芹说,从2012年至今,接受竹编技艺培训的人群,涵盖周边的留守妇女、易地扶贫搬迁户、残疾人、学生等,年培训人数达万人。最近,她还结合“双减”政策,与当地学校合作,将竹编带进中小学课堂,在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同时,让非遗技艺有了更好的传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两会一席谈


  潘晓慧委员:促进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潘晓慧正抓紧完善自己的提案。


  “我今年继续关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板块。”她说,近年来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2008年开始,潘晓慧已连续担任3届全国政协委员,截至目前,她带到全国两会上的立案提案有50余个。去年,潘晓慧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赴江苏走访救助管理站、社会儿童福利院和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回到贵州后,她又到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调研。


  今年,潘晓慧关注职业教育中专科层次专业和本科层次专业的衔接匹配问题。“省内职校之间的衔接度、匹配度还是不够,专科生想升本,在专业上受限制。”


  她希望能在政策层面出台解决的办法,破解专科专业和本科专业衔接不畅的问题,使更多的专科学生有机会升本科,提升他们的学历层次。


  去年底,部省共建“技能贵州”试点正式启动,教育部和省政府分别出台了支持我省职业教育的8项政策清单和10项工作任务;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贵州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推动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支持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借外部力量推动建设。”她认为,新政策带来新机遇,需要转变观念敢闯会闯。可利用东部资源借梯登高,在加强师资培训、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同时吸收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办学理念,培养更多符合地方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海钦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段岚茜

  编审 王璐瑶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