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四新四化蹲点采访】马鞍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 作者:邓国超 成嘉廷 闵捷 杨小友
  • 编辑:鲁媛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1-10-19 11:22:42

马鞍山村古朴静谧.JPG

马鞍山村古朴静谧


  这里叫马鞍山,但不在安徽,而在安顺,离镇宁县城约10公里。


  10月9日傍晚,细雨下中的马鞍山显得静谧神秘,寨子依山傍水,房屋大都以石为墙、石板为顶,几缕炊烟升起,古朴而温暖。


  “这是个被毛主席点赞过的地方。”当地干部的一句话令记者惊讶。


C08B249A70B517BF812FB6F26126FD11.jpg


  穿过文化大广场,有一座老仓房,墙上依稀可见当年留下的标语,“苦战三年,誓把我队建成大寨队”。在老仓房和旁边的陈列馆里,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记录和见证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20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马鞍山刘官堡社员沈志英带头组织成立村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村民发扬“团结合作、敢闯敢试、互惠共赢”的精神,互助合作,解决了有土地无劳力、有劳力无农具的困难,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


马鞍山社区一角  牧之 摄.jpg

马鞍山社区一角  牧之 摄


  马鞍山“季节包工”合作社管理模式引起毛主席关注,以《季节包工》为题收入其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撰写了按语。马鞍山农村合作化广为人知。


  60多年后的今天,马鞍山咋样?


  “季节包工”,发轫于土地。如今的马鞍山,土地早已不是主要经济来源。马鞍山所在的丁旗街道干部介绍,2015年以来,随着中国(安顺)石材城等项目落户建设,马鞍山迎来了新机遇。


  “‘团结合作、敢闯敢试、互惠共赢’,一直是马鞍山的力量之源。”马鞍山社区第一书记郑波说,2016年,马鞍山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实行村社合一统一经营管理,激活资源,带动群众。


村民在扶贫车间就业.jpg

村民在扶贫车间就业


  合作社首先把目标瞄向物流运输业。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马鞍山就先后组建马车队、农用车队跑运输。随着周边园区的建设,马鞍山再次组建起货车帮。


  园区和项目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涉及的工种也多。社区创新“新时代季节包工”模式,有针对性地创办“民工学校”,极大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仅在省重点项目中国(安顺)石材城项目建设中,最高峰时直接解决附近1000余人就业。


  跑运输,进工地,并非长久之计。如何激活自身资源,走出一条有马鞍山特色的发展之路?


  马鞍山把目光转向红色旅游。在市、县、街道的大力支持下,马鞍山掀起了新热潮。


美丽乡村行活动吸引游客.jpg

美丽乡村行活动吸引游客


  当地修缮五十多年前建的老仓房,建设文化广场、湿地公园、生态餐厅等。在文化广场建设中,孙保海等22户群众不讲条件主动搬迁,只为社区发展得更好。


  “马鞍山人合作互助的劲头又回来了。”丁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贝说,社区还专门建设了陈列馆,编排了情景剧,再现当年互助合作情形,让人们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7年,马鞍山红色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如今,这里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仅是居民陈江林承包经营的生态餐厅,每月营业额达10万元,高峰期达30多万元。


马鞍山社区全貌   冯宇 摄.jpg

马鞍山社区全貌 冯宇 摄


  今年,围绕旅游产业化,镇宁县对马鞍山旅游配套设施提质升级,引进企业盘活集体大食堂等资源,打造教育培训基地,培育民宿产业,推动旅游发展。


  “‘团结合作、敢闯敢试、互惠共赢’的精神还在延续。”马鞍山社区、刘官村、桃源村联合党总支书记陈怀希说,围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丁旗街道将马鞍山和相邻的刘官村、桃源村联体发展,互助共进,一、二、三产有效互补,差异化发展。


马鞍山社区文化广场  周庆子 摄.jpg

马鞍山社区文化广场  周庆子 摄


  当地干部群众憧憬,从更大视角看,主打红色旅游的马鞍山,可与距离10公里的特色民族村寨——高荡千年布依古寨形成互补,乃至融入仅有半小时车程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旅游圈,实现更大的发展。


  马鞍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国超 成嘉廷 闵捷 杨小友

  编辑 鲁媛

  编审 王璐瑶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