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全国同屏·与你共振|两地书信 一同相思 彼此化乡愁

  • 作者:田旻佳 卢达极 蒋明镏 姜雨熙 韦薇 刘云娟 赵文全 李安麒 卢素梅 徐溶苑
  • 编辑:徐微微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1-02-11 10:32:53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2500公里跨度,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王小波在贵州扎下了根。

  

  2012年,王小波与贵州姑娘杨通萍相识相恋相爱,4年后,两人毕业选择在杨通萍的家乡贵州省黔南自治州平塘县组建自己的小家。两人世界成为三口之家,女儿的诞生让他倍感幸福。

  

  不过从呼和浩特到黔南平塘,2500公里,地理、气候、风俗,都截然不同。

  

  “第一次来到平塘的时候看到四周都是山,就像被山包围了一样。”身为北方人的王小波,从小到大都是吃面食,而贵州以食米为主,“吃不饱”居然成了王小波面临的难题。不过,王小波因为妻子的缘故,慢慢习惯了并爱上了当地的饮食。

  

  2020年,王小波和妻子带着刚满一周岁的女儿回到了内蒙古。却不曾想,前脚刚进门,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暴发。身为护士长的妻子,立即决定选择赶回平塘,与同事一起坚守在抗疫一线。大年初一,他们便匆匆从内蒙古启程。

  

  这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加上回来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带着千万般的不舍,王小波和妻子只得将女儿留在内蒙古由爷爷奶奶照顾。



  整整一年,视频成了他们与孩子见面的最重要的渠道:看着女儿的小腿迈出了人生第一步,听着女儿咿呀不清地喊着爸爸妈妈,那红彤彤的小脸蛋让人越看越喜欢,忍不住想去亲一下,抱一下。

  

  2021年春节前,买了不少女儿喜欢的玩具,王小波恨不得立即放下一切,飞奔回内蒙古。但是疫情反弹形势严峻,国家号召就地过年,身为公职人员的他和妻子思考再三,决定还是留在贵州。



  “在我们那儿过春节,我们会贴春联、扫旧,一家人在一起包着饺子,热热闹闹,说说笑笑。”王小波说着说着思绪已经飘回了内蒙古,似乎此刻他可以怀抱着“小棉袄“,与家人围坐吃上一顿家乡大餐。

  

  同样,心里念着家乡味道的还有湖北潜江人岳端。在她的记忆中,做香肠、腌腊肉、包饺子、看“春晚”,就是过年。岳端是一个新手妈妈,去年元宵节,她的女儿小汤圆降世,让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有了孩子以后,更能够理解父母了。”自从她当了妈妈后,岳端感受到了父母养育她的不易。“为了照顾我和小汤圆,我妈妈留在了贵州与我一起照顾女儿,爸爸则一人待在湖北。”



  父亲的腰时而会疼,岳端一直挂在心,给父亲准备了一副护腰。今年,她原本计划着带着孩子回湖北老家看望父亲,也想趁着春节让父母二人团聚,但是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她还是决定留下。

  

  “不能和老人们团聚,遗憾是有的,但是就地过年是对我们负责任,也是对所有人负责任。”

  

  这个春节,她准备的年饭菜没有老家那么丰富多样,但她准备趁着假期给小汤圆做各式各样的营养辅食。



  “就地过年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能不能找得到家的感觉。”岳端说,“贵阳,已经是我的家。”

  

  对于刚刚工作还不到半年的四川宜宾姑娘周睿来说,从没离开家过年。



  在母亲眼里,她始终是个孩子,是心头的宝贝。但是,今年为了响应号召,周睿跟父母说,“爸妈,我决定留在贵阳过年了。”她在自己的门前贴好“福”字,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没办法和父母团聚的她,不时在手机屏幕上与亲人“云相聚”。

  

  “妈,你们年夜饭吃的什么?”

  

  “吃土火锅呀,你呢?”

  

  每年春节,周睿家里无一例外都会煮上了家乡的特色土火锅,仿佛隔着屏幕都能闻着那熟悉的香味。



  虽然今年没办法吃到,但是家里的“爱”却早早地寄来了,她最爱的地瓜干、老腊肉、大头菜等等,在她的出租屋里堆成了小山,让她回不了家也还能吃上一口家乡的味道。

  

  “妈,你们过年要少出去吃饭,多注意安全。”周睿一遍又一遍地叮嘱父母。平时大大咧咧的她,此刻变成了爸妈的“小棉袄”,很暖很贴心。

  

  年夜饭吃完,她就要开始值班了。作为媒体人,她与同事们一起经历了跨年夜的直播,现在又要忙碌于除夕夜的值班。她说,“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职责。”

  

  窗外,岁月流年,灯火不断。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房檐上,早早挂起了红灯笼。

  

  在安顺第8个年头的李永祥,是贵州黔东南人。2014年,他来到妻子丁淑芳的老家安顺,经营着贵州东南盛丰建设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家装方面的业务。

  

  在他的厂里,不少工人来自内蒙古、四川等地。李永祥从新闻推送里看到了政府出台“就地过年”政策后,跟妻子商量了起来。

  

  “老婆,今年我们要不然不回黔东南过年了,在这儿陪大家一起过年,等疫情缓和点,错过春节高峰,我们再专程开车回家,行吗?”“行。”丁淑芳立即应到。



  于是,老家寄来的腊猪脚和干竹笋炖成了黔东南过节必吃的腊猪脚炖干竹笋,菜场里买来的土鸡做成安顺人过年必吃的辣子鸡。大年三十清早,丁淑芳就在厨房里忙个不停,她不仅准备了当地的美食,还考虑到工人们的饮食习惯,备上了各自家乡的特色菜。

  

  “有人是四川的,我就得把川菜的‘辣‘做出来,有人是内蒙古的,我得把北方菜的火候把握好。总之,既要让他们品到‘当地特色’,也要让他们尝到‘家乡味道’。”丁淑芳一边忙着,一边说道。

  

  鞭炮声阵阵传开,火红的灯笼点亮夜空。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开始了。

  

  “爸,你看我们已经开始吃咯,你们吃了没?李老板给我们做的一桌子好吃的。”饭菜刚端上桌,袁尚伦就掏出手机给父亲打视频电话,拍拍菜,拍拍热闹的场景。



  以前,只要放假袁尚伦就会赶回老家陪伴家人,这是他第一次跟家人分开过年。“在外心中始终感觉孤零零的,这一桌子的菜着时让人温暖起来,之前老板娘特地问我们过年想吃点什么,没想到她放在了心上。”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团圆饭,是一场精神寄托,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刻在骨子里的团圆之味。隔着手机屏幕,云端两地问候,隔绝疫情却不隔绝真情。

  

  乡愁,是一通小小的视频电话。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但是家,就在里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 王璐瑶 胡丽华

  执行团队 田旻佳 卢达极 蒋明镏 姜雨熙

  平塘县融媒体中心 韦薇 刘云娟

  西秀区融媒体中心 赵文全 李安麒 卢素梅 徐溶苑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