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罗甸县边阳镇者任村驻村工作队长杨广芳

20201124170116_13163 2.jpg


  我叫杨广芳,是罗甸县边阳镇者任村驻村工作队长。者任村总人口1457户6516人,贫困人口478户1782人,2014年困发生率为27.34%;全村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工作压力山大。全天24小时都要睁着眼睛,每项工作都需要亲自过问,因为群众工作无小事,脱贫攻坚工作更如此。


5.jpg

杨广芳(左)走访群众


  面对组织的安排和单位的重托,在困难面前我没有气馁,而是驻村后迅速进入角色,找准位置摸清底数,逐个发力、各个突破。工作尽管很苦很累,但驻村对点滴记忆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母亲2020年7月份出意外跌断了腰,到贵阳做手续,前后住院两个半月,我从没有护理过一天;同年,8月父亲又到边阳镇中心医院住院,我也一样没有到医院床前好好的尽孝,儿子在贵阳读高三无暇顾及,家中的一切困难全靠妻子和妹妹们为我撑着。尽管家人理解支持,但每每静下来内心总是满满的愧疚。

  自古忠不能两全,我也知道自己的身上的担子和责任,知道自己是家中的顶梁柱,但是更知道自己是一个村的主要领导,全村478个贫困家庭在望着我,整个工作队还需要我带着攻坚克难,我深深知道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缺席、更不能倒下。

  易地扶贫搬迁不容易

  对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不止是思想认识不位,还有故土难离的思乡情结。“念旧”是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共同特点。


6.jpg

杨广芳(左二)走访群众


  孙开伦户,家住者任村拉嘎组,全家5口人,老房子3间,透风漏雨,不能居住。因为贫困,早年间孙开伦媳妇外出打后再也没有回家,孙子孙明丰二级残疾,儿媳因孙子残疾需要人顾管,哪里也去不了,什么事也做不成,一家人独自居住在山窝窝里,全家5口人的生活全靠秀祥1人外出打零工维持,但由于没有文化工作断断续续,赚不到多少钱,家中生活异常拮据。为此,我无数次带队到他家做思想工作,渐渐地,他对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清醒的认识,经过我反复的宣传政策和举例讲解,最终他家高高兴兴的搬迁到兴阳家园新居,孩子也在居住的小区上了学,他爱人也在小区里找到事做,全家生活现在其乐融融很幸福。

  现在见面提到动员搬迁时,他说:“我当时很傻,当初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坚持,要不是你和工作队员们的耐心的工作,自已一家还居住在大山里,其他的不说,路都没有一条好的走”,他的脸上眼里透露出无限的感激之情!

  搬迁期间,全村80户301人,每户人家都认识我,每家是个什么情况,要解决什么困难,什么时候搬迁的我都清楚。在他们心中,我永远是一个风风火火的队长,来得快走得也快,直到2019年底搬迁档案全部移交给搬迁地后,此事才告一段落。

 危房改造全面补齐短板

  水井湾组罗仕秀户,5口人,2016年县住建局评定为二级危改,危改资金15000元。当年他家拿到资金后,没有对老房进行危修,而是在老房子旁边选址建设了3间框架式平房,框架是建起来了,但是没有封墙,没有门窗,地面也没有硬化,就只是一个框架,无法搬迁入住。我到后,为了更快的帮助他家把房屋建起来,积极跑镇里、县里四外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老板援助,给他家协调帮扶了20000块砖,8吨水泥,30余吨砂,利用政府补短资金完成了门窗安装。

  像罗仕秀户这样的人家有全村有七、八户,短板虽然不尽相同,但困难归纳起来都差不多,不是墙没有封,就是缺门少窗,或是室内外地面尚未硬化。在我们的努力下,经过近3年的努力,到2020年6月底止,全村危房改造、老旧房整治和“三改”全部完成,住房居住功能齐全,完全达到安全入住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不留死解死面

  基础设施全部完成,建设横到边纵到底,没有留下死角死面。当时工作很难,但最难的要算组组通公路建设。

  当时,董桃至断杉镇木新村蛮浪组公路,全长1.2公里,宽4米,建设时全程没有路基,所占的土地全部是村集体荒山和家庭承包地。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我们分别入户开展走访座谈,通过无数次联络感情,加深理解支持,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最终取得了他的理解和支持。这条路建设历时半年,虽然道路在半山腰上盘旋飞舞、很陡,但路面平直硬化,路边防护栏全部完成建设,行车很安全,群众非常满意。

  截至2019年6月底,全村基础建设全部完成;其中,建设通组公路10条17.8千米,产业路共计5条6千米;建设串寨串户路20163平方米,改厨112户、改厕89户、改圈31户。建设饮水提升项目5个、水窖4个,建设沟渠8条1227千米,全村42村民小组实现管网全覆盖,自来水安装到户。建设文化活动广场4个、面积4008平方米,配套公厕3所,垃圾焚烧池10个,节能路灯600盏,垃圾勾背箱8个,勾背车1辆。

  脱贫攻坚实现“零错漏、全脱贫”

  全村贫困人口478户1782人,易地扶贫搬迁80户301人。为了让全体贫困户全部按时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现行脱贫出列标准。

  在我的带领和全村人对努力下,全村没有了“两错一漏”情况发生,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顺利推进,工作上没有为战区指挥部增加“一丁点”麻烦和难题,2019年底全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胜利完成“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指标。

  在脱贫攻坚期间,我率领我的团队吃住在村,同群众打成一片,吃连心饭,喝感情酒,共同努力奋斗。

  同志们都这样说:“我们虽然留下了汗水、思念和牵挂,但我们收获的要比付出的多得多。这里有群众对我们浓浓的依依不舍之情,高度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对这方水土有着厚重的情感,这里已经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晓琳 整理

  编辑 胥芬芳

  编审 田旻佳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