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天眼一线】织金县猫场镇石板村陶金海夫妇:把辣椒加工成“火辣辣”的日子

  12月3日,记者来到织金县猫场镇石板村陶金海家。他家拾掇得干干净净。今年49岁的陶金海正忙着制辣椒面,他的妻子高粉娥正在包装成品。


  “这就是我们‘陶家柴火辣椒’,有糍粑辣椒、火锅干碟、油炸辣椒等品种,在乡场上抢手得很,最多时一场卖了5000多元,最少也有1000多元,一个月毛收入5万元以上。”陶金海说。


陶金海在加工辣椒


  “我们加工辣椒的技术是‘偷’来的。”高粉娥的话让我们感到非常好奇。


  “我在镇上的一家辣椒加工厂打工时,就想着以后自己加工辣椒。”高粉娥笑着说,“可我不识字,就偷偷用手机把配方用的材料照下来,回家让上初中的女儿念给我听。”


  有了配方,不知道配方比例,怎么办?“我就把厂家做好的辣子面用各种工具筛,分拣出各种成分,再称重,寻找配方比例,弄清楚各种味道辣子面的制作原理。”


陶金海在介绍脆皮辣椒


  “按照别人的配方去做肯定不行,我就在原配方的基础上,研究自己的配方比例。”高粉娥说,那段时间,“吃饭走路睡觉,脑壳里想的都是辣椒面。”


  在办理了营业执照和食品健康证后,今年5月份,经过充分准备,陶金海夫妇的辣椒加工开业了。


  “产品出来了,我们取名‘陶家柴火辣椒’,用三轮车拉着到乡场上卖。刚开始很紧张,生怕没人买。没想到第一场就卖了三千多块钱。”陶金海说,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从此,逢着附近乡场有一处赶场的,陶金海负责赶场卖辣椒,高粉娥负责在家加工辣椒;逢着两处赶场的,夫妇二人就各赶一场。


高粉娥在装袋


  “最远的是赶普定的乡场,凌晨2点过就得起床,骑着三轮车上路。不过那里生意好得很,最多的一场卖了5000多元。”陶金海咧嘴笑着说,“数着手里的钱,就感觉不到累了。”


  短短半年时间,陶家柴火辣椒名气越来越响,顾客不断通过电话、微信来订货,其中不少是外省顾客。


陶金海在加工辣椒


  “我老婆不识字,我也好不到哪里去,小学二年级都没读完。”陶金海打开手机微信,里面全是语音聊天,“我给他们讲,要订货,用语音,打字概不受理。”


  “书读得少,不识几个字,就是因为家里太穷。”陶金海说,二年级都没读完就辍学,十多岁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文化,在贵阳背过背篼,拉过板车。因为条件不好,直到33岁才娶上老婆。


  2013年,因缺资金和技术,陶金海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好手好脚的,戴个贫困帽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到煤矿打工,依靠务工一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子。


陶金海在装箱


  “后来煤炭行业不景气,煤矿上班有一天没一天,不稳定。”陶金海说,吃饭没问题,可就是富不起来。


  “加工辣椒,让我们一家终于找到了致富奔小康路子。”陶金海说,“但我和老婆都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头,我们经常给三个娃娃讲,一定要好好读书,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们读。”


  “两个女儿很优秀,班上前几名。”提到孩子成绩,陶金海夫妇一脸自豪。



  “这些年政府给了我们家很多帮助,孩子们都享受到了教育扶贫政策。我们想搞辣椒加工,村里的第一书记陈浪帮着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动力用电问题。”陶金海还说,“政府推你一把,你就要努力向前跑。致富奔小康,更要靠自己。”


  如今,夫妇二人有了更大的发展目标:“计划用2至3年时间,建起规范的辣椒加工作坊,并注册商标,让‘陶家柴火辣椒’走进超市,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尹长东 谢朝政 陈泽尔

  编辑 张良胜

  编审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