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始终站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 从江县秀塘乡打郎村第一书记周显龙

  微信图片_20201207172314.jpg


  我叫周显龙,是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一名教师,也是从江县秀塘乡打郎村第一书记。


  1995年,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帮扶队在月亮山脚下传递出第一根“接力棒”,开启了几代电大人情系从江、帮扶从江的扶贫之路。


  2018年3月,我接过了这根“接力棒”,来到从江县秀塘乡打郎村任第一书记,开启了我的扶贫之路。


  尽管来的时候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语言障碍、生活饮食等困难还是接踵而至,让人一时难以适应。但最让我顾虑的不是生活艰苦,而是能否帮助打郎村打赢脱贫攻坚战。


  使命在肩,惟有迎难而上。来到了打郎村,顾不上收拾行李,我立即与村干一起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民情。


  和其他同志一样,我也遇到了语言不通这个“拦路虎”。听不懂壮语,我就比划着手势与群众进行沟通,同时也跟着学习壮语,反复听、模仿村民的日常讲话,慢慢地也能够说一些。时间一久村民的心扉也就敞开了。


  一次次田间地头拉家常,一次次叩开群众门宣传扶贫政策,很快拉近了我与群众的距离,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明白账:党员思想情况、群众生活状况——哪家有病人、哪家有“读书郎”、哪家生活贫困……


  同时,这也拉近了我与乡亲们的距离,他们对我的态度也从质疑慢慢到信任。


  为了帮助打郎村尽快摆脱贫困,我多次邀请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到打郎村“找穷根”“挖良方”,理出了“产业强村、教育兴村、环境整治靓村”的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也明晰了打郎村脱贫攻坚方向。


  脱贫攻坚,教育义不容辞。自定点帮扶打郎村以来,我的“娘家”——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脱贫攻坚,用心用情帮扶,先后协调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近300万元。仅2020年上半年,就投入了56.5万元,帮助解决住房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帮扶、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短板和困难。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先后协调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近300万元支持打郎村.jpg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先后协调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近300万元支持打郎村


  正是有了这个“靠山”,让我工作起来更有了底气和干劲。在贵州省农科院专家赴打郎村,对打郎村的土质、气候进行鉴定后,我向秀塘乡党委争取到扶贫资金25万元,整合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对从江实施的“三个一百”工程,动员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用于种植基地建设。


  如今,打郎村目前已经发展了刺梨种植300余亩,覆盖贫困户63户;投入扶贫资金20万元入股食用菌种植,覆盖贫困户20户。此外,还陆续发展了林下养鸡、小黄牛养殖和煨酒酿造等项目。


  扶贫必须扶志,脱贫要先脱愚。我还积极争取贵州省红十字对打郎村所有在校中小学生资助棉被、书包、足球等物资。并与贵州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对接,申请到各类图书626册,于2018年11月23日挂牌成立了村级“农家书屋”。


  为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我还向省环境保护厅申请到资金90万元用于打郎在内的三个村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打郎村修建垃圾焚烧池2个,并对村里排污沟进行了综合治理,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19年年底,打郎村顺利脱贫出列。


疫情防控期间周显龙坚持在一线.jpg

疫情防控期间周显龙坚持在一线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肺炎疫情阻击战在贵州打响。刚刚做了肠息肉手术出院回家的我,立即请缨第一时间赶回了打郎村,与村干部们一起深入防控一线,奋力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场意志与时间的比拼,更是一场初心与使命的考验。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我始终与群众紧紧相依,病痛不能使我示弱,这场战斗更无法使我言败。


 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编辑 张婷

编审 田旻佳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