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3人上榜!中央文明办发布10月“中国好人榜”榜单



  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0年10月“中国好人榜”,此次共有101名身边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他们是从广大网友举荐、各地文明办审核推荐的245名候选人中,经过网上展示、网友评议、专家评审产生的,是群众身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


  他们当中,有把他乡当故乡、两代人接力扶贫的援滇干部宋杰,有甘守清贫为97名烈士守墓32年的退役老军人岩卖香,有跳入冰窟勇救落水者的“80后”小伙王忠庆,有创建单车俱乐部、组织骑行做公益的年轻小伙马晓兵,有参加救援万余次、救出群众数千人的消防“兵王”陈新宽,有苦心钻研发明机器、解放莲农双手的“农民科学家”赖明全……一个个身边好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向上向善的道德情操,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


  其中,来自贵州黔南州的赖兆铭入选“助人为乐好人”,毕节市李淑彬、黔东南州龙光庆入选“敬业奉献好人”。他们的具体事迹如下:


赖兆铭


  老党员35年义务栽种花卉近亿株


  赖兆铭,男,1939年10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


  1985年,为支援西部建设,赖兆铭举家迁往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看到基础设施落后的县城环境,他踏上了环境美化的“园丁路”。35年来,赖兆铭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坚持义务环保劳动2个小时以上,共义务栽植花卉40余种近亿株,种植树木3万余株,用坏锄头27把、水桶32只,挑断扁担15根,如今高龄81岁依然左手提着白色麻布袋,右手拿着大号园艺剪刀,为长顺县每个公园、绿化带打理花草。他还乐施好善,调解邻里纠纷100余件次、资助贫困学生300余人次。


  刚到长顺民族中学时,赖兆铭看到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环境简陋的校园,心里十分难过。为了美化学校环境,他购置了第一把锄头、第一个水桶,在学校种起了花花草草。让校园焕然一新后,他又想“为何不美化县城?”说干就干,从此开始了他的“园丁路”,一干就是35年。


  杂草不拔,花没有营养,就开不起来。走近长顺县民族中学家属楼,桂花树散发出的花香迎面扑来,抬头望去,窗台上一面红旗迎风飘扬,楼下花园里,一个佝偻的身影动来动去,那是赖兆铭老人正在打理花草,只见他用粗糙的右手伸到花丛中,用力将杂草拔起,左手麻利地接过杂草放置一旁,不断重复这个动作。


  “要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赖兆铭一边说,一边提着水桶往家里走。走进赖兆铭家中,最显眼的是桌子上的几堆笔记本,左手边的沙发上,堆放着1米多高的报纸,报纸上还插着两面红旗。右手边是写着“为人民服务、红心永向党”的柜子。


  不到20平方米的客厅里,存放着86本150万字的手写笔记,这是他来到长顺后,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的成果。笔记本大小不一,多数是用旧作业本空白页、信签纸等废弃纸张制作而成,笔记上摘抄有新闻、义务劳动、黄大发事迹等内容。


  最表层的一本笔记,表皮泛黄、纸张脱桨,写着“第六十一本‘文章、日记’”,翻开笔记本,第五页上贴着一张照片,赖兆铭穿着一件红色的短袖,扛着锄头,背后绿树成荫,还有一匹马在吃草。照片的下方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是‘小雷锋’,我是‘小蜜蜂’,我是‘小马驹’,始终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为党,为民‘志愿义工’,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每次做完义务劳动回家,赖兆铭便进入阅读时刻。赖兆铭坐在沙发上,带着老花镜,双手捧着《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大声地读出书上的内容,时不时将眼镜往上抬了抬,读到动情处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一天不学习,脑子会糊涂,糊涂下去你要走弯路,走弯路就不行,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为人民做好事。”活到老、学到老,赖兆铭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或看书上,或看新闻联播。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赖兆铭在学习的过程中,时不时将学习的内容一笔一画誊写在旧信签纸上,“写日记,一是学习,二是要警示自己怎么样为人民服务,三是我认为这个东西做出来,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赖兆铭是一名“年轻”的党员。2012年,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兴奋地说:“非常高兴、激动得很,眼泪都流下来了。为什么?奋斗了几十年不容易啊。”入党前,赖兆铭认为自己离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距离,不断坚持当义工、为人民服务,植树种花草,调解邻里纠纷100余件次、资助贫困学生300余人次。2014年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6年获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这个主题落实到我们身上,我们如何来实现?我会坚持把这个绿化、美化长顺城市的这个事情坚持下去。”赖兆铭说。


李淑彬


  八旬老人38年植树造林守护青山 绿化荒山6000多亩


  李淑彬,女,1937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村民。


  1982年,45岁的李淑彬为了改变风起沙飞的生态环境,毅然接下了20公顷的造林任务,从此起早贪黑,开启了植树造林、守护青山的征程。为提高树苗存活率,她和丈夫分头行动,四处奔走、风餐露宿,整整步行一个月才学会植树技术。为购买树苗,他们用尽了全部积蓄和银行8万元贷款,甚至靠挖煤赚钱维持造林所需资金。38年来,他们杜绝了转卖山林、伐木挣钱等利益诱惑,顾不上荆棘划破脸、脚踝被摔伤、头发被烧焦,种植杉木40多万株,绿化荒山6000多亩,为国家创造价值达4000多万元。如今,这名生活简单、穿着朴素的老人依然守护着她和丈夫奉献一生的广阔绿海。


  每到毕节市大方县六龙镇新丰村,总会被散发着勃勃生机的上千亩杉林所震撼,如此茂密的山林,与83岁的老党员李淑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80年代。站在山坡上,看着岩石裸露、风沙四起的荒岭,一次次水土流失造成的灾害浮现眼前,李淑彬痛心地说:“不种树不行了。”


  公社育下几厢树苗,被李淑彬偶然发现,她常不远数里去看树苗的长势,但这些树苗长大后却无人问津。眼看植树季节一日日从指尖溜走,李淑彬再也挨不住了,与丈夫说,想弄点树苗栽房前屋后,又不敢开口去要。后来公社的人知道她的这个愿望后,找到李淑彬,说:“这些苗既然没人要,尽管拿去。”就这样,李淑彬开始与植树造林结下不解的情缘。


  1982年,县里下达造林任务。公社知情的领导说:造林要找李淑彬。李淑彬也丝毫不推辞,大胆地接下了20公顷的造林任务。几个村民看她一个人领这么多任务,觉得她有点冲,便有些不服气:“要是她能完成这个任务,我拿手板心煎鸡蛋给她吃”


  为了植树,李淑彬把在银行贷的8万元花光后,又把家里养鸡、喂鸭赚的钱全部投进去。在资金实在周转不开的时候,她甚至去挖煤卖,常弄得别人都认不出她来。她的这种执着感动了村民,大家从最初不相信她转为从心里佩服她,并积极加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来。


  数十年过去了,李淑彬清楚地记得数百群众冒着寒风在山上植树的场景,第一个冬春,近80亩荒山植下绿色希望。年复一年,在李淑彬坚持不懈的带领和示范下,新丰村种植杉林达6000多亩。


  三分种,七分管。新丰村的荒山能变成茫茫林海,还得益于长期的严格管护。为保护树林不受破坏,李淑彬和丈夫向群众宣传,坦言他们植树造林不是为了富个人口袋,图的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数百公顷杉树一年年长高,管理越来越难。为防火防盗、修枝剪杈,李淑彬耗费了全部的精力和资金。李淑彬和退休的丈夫办砖厂、建苗圃,所得收入都花销在树林上,还把参军回来的二儿子执意留在家里,让他帮着照管林子。


  “家里人出门几天,奶奶可以不问,但这些树子她每天都要去看。”李淑彬的孙女说。有人劝李淑彬,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了,也该享享清福了,何苦这般劳心费神死守山林。李淑彬总说,时间越久,就越离不了这些树子。


  李淑彬生活简单,穿着俭朴,进京开会和上山管护林子都是这一身打扮。她在多年前就有个口号:先栽树后修房。多年来,一家人都住在破旧的屋子里,直到1995年,才修了砖瓦房。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李淑彬老人觉得自己精神很富足。


  而今,消失多年的山鸡出现在林子里。一场透雨,遍地蘑菇。年复一年,山脚下的枯井又流出了清泉。村寨周边的庄稼每年都大获丰收。此时的李淑彬头发花白了,腿脚也不灵便了,但造林的痴心依旧未改。李淑彬老人现有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把林子给国家。曾有人出重金想要买下山林,但李淑彬不卖给他。有人劝她砍伐些去卖,她也不干,她说,自己是党员、劳模、红旗手,国家给了自己那么多的荣誉,不可糟蹋。李淑彬老人说,有些东西,用钱是买不到的!


  1989年,李淑彬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1989年应邀参加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会议;1990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1991年,李淑彬被授予“全国三八绿色奖”;1998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妇女环保百佳”称号;1996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绿色奖”;1998年,荣获“第二届十大女杰提名奖”;2007年,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10年,荣获“贵州绿化奖”;2016年3月,李淑彬获评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


  数十载的光阴,荒坡变成了绿岭,幼苗长成参天大树,青丝变成白发。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老党员那份播绿爱绿的情怀。


龙光庆


  常年借助摆渡船为沿河两岸村民看病的好村医


  龙光庆,男,1970年5月生,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镇双尧村村医。


  年过半百的龙光庆因常年借助渡船为大山里沿河两岸的村民看病,成为当地群众的“健康守门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摆渡”村医。20年来,龙光庆的脚步踏遍了双尧村每一寸土地,他背着一个医药箱,每天划船2个小时奔走在排调镇排调河两边的山头上,划烂了3艘摆渡船,无论赶夜路划破了多少衣衫,磨破了多少双鞋,他从不抱怨,全力以赴为双尧村1400多名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龙光庆更加忙碌,每天爬山涉水十多公里穿梭于河两岸的苗寨中,除了给村民们测量体温、宣传防控知识等,还顺带帮居家防疫的群众采购生活物品。


  立志从医,刻苦钻研医疗卫生知识


  双尧村是丹寨县排调镇最边远的苗族村寨之一,村委会距县城5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该村双尧大寨、南留、排尧、乌早4个苗寨分布在排调河两边的山头上。二十多年前,由于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现象非常普遍,全村1400多名村民看病难问题突出,加上全村没有一名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龙光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立志从医,守护好村民的健康。通过努力,1998年,已近30岁的龙光庆参加了当时黔东南州卫校开办的一年期社医班培训学习,1999年学成毕业后果断回到双尧村,开始了他的村医生涯,这一干便是20多年。


  医者仁心,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险要关头想到我,说明大家认可我,这是我的光荣,我怎么能不尽力?”龙光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论是风大雨急还是冰天雪地,都没能阻止他赶往患者家中的脚步。一次夜里,一户村民哮喘发作,情况十分危急,龙光庆接到电话后,架着三板小船,淌过排调河,又翻越双尧大坡,历经近1个小时,连夜赶往病人家里,经过他细心诊疗,病人终于转危为安。之后,他又催促着病人家属赶快把患者送到县人民医院治疗,为防止路上发生意外,他背着药箱跟了去,等忙完一切回到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没顾得上吃一口饭,又赶往另外一名患病村名家中。


  2017年,一个患者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的前来就诊,他检查后确定病人系急性肠梗阻,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急需住院诊疗,他立即联系了县医院,并陪同患者到县医院进行治疗。住院期间,龙光庆得知患者没钱继续治疗准备回家,他连忙赶到医院安慰患者,要他耐心治疗,又借钱给他交了住院费,病人情况稳定后,他找到主治大夫说明了患者家庭情况,然后把患者接到村卫生室免费为其做后期辅助治疗,直到病人完全康复。


  类似事例比比皆是。20多年来,他的脚步踏遍了双尧村每一寸土地,划烂了3艘摆渡船,无论赶夜路划破了多少衣衫,磨破了多少双鞋,他从不抱怨。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清清楚楚。


  情系乡里,努力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乡村医生除了日常诊疗外,还要配合乡镇卫生所做好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由于农村群众预防意识淡薄,工作开展难度很大,龙光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孩子家长参加免疫接种,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一些十分顽固的家长,他多次登门。“我家孩子好好的,为什么要给打针,是不是想骗钱啊?”有些人不理解接种的好处,单纯的以为他是为了赚钱,老远看到他就躲着走。2004年的初秋,一个没有接种疫苗的孩子不幸的患上了“活路”(麻疹),身体抽搐,持续高烧不退,孩子父亲哭着喊着求他去治疗,他急匆匆赶了去,仔细检查后,列了张药单要家属去县城买药。家属拿着单子急的只哭,却愣在那里不动。一问才知道是因为没钱买药,他就拿出自己带的全部钱塞给孩子父亲,并叮嘱他先紧着前面几个当紧的药买。接下来的几天,他在山上采了草药,配合着买来的药,治好了孩子。这家人提来一只老公鸡感谢他,他没有收,而是语重心长的叮嘱道“接种疫苗这种钱省不得”,家长连连点头。这事传开后,村里计划免疫工作开展有了明显好转,经过接种,整个双尧村再也没有出现过小儿麻痹、麻疹等常见感染病例。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龙光庆更加地忙碌,每天都要爬山涉水十多公里穿梭于河两岸的苗寨中,给村民们测量体温、宣传防控知识等。还顺带帮居家防疫的村民们采购生活物品。期间,村里一名从湖北回乡的大学生成为龙光庆每天必须监测的重点对象。从村卫生室到学生家里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龙光庆每天早晚都要两次上门去为其测量体温、监测,直到过了14天的危险期,龙光庆才放下心来。


  龙光庆用心坚守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一线,默默守护着村民百姓的健康。他说,“划再多的船、爬再多的山,我都不怕累,这样才对得起他们叫我一声龙医生。”他还说,“只要能干得动,他会一直干下去”。


  来源 中国文明网

  编辑 韦一茜

  编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