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罗甸县边阳镇打窖村驻村第一书记岑明


  我叫岑明,是贵州黔南州罗甸县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大队长,一级警长。2019年4月12日,根据组织安排,超过55岁的我来到边阳镇打窖村驻村,6月底,任打窖村第一书记。一年多来,我在打窖村度过了人生中一段艰难而具有非凡意义的时光。


走访贫困户


  困境,让我的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打窖村是深度贫困村,位于紫云、长顺和罗甸三县交界处,是典型喀斯特山区地貌,为少数民族苗族聚居地。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185户859人,其中搬迁贫困户24户101人,未搬迁贫困户111户502人,非贫困户50户255人,贫困人口的占比相当高,是实实在在的贫困村,即使是非贫困户,生活也还相当困难。打窖村放眼望去,满眼都是深石山区,土地较为破碎,大家都是在石头缝里讨生活,基本上都在靠天吃饭,遇上天干或雨涝,村民就只能干瞪眼,没有任何办法可想,这让我们脱贫攻坚工作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努力和精力,久久为攻才能打赢这场硬仗。


  到打窖村的第一天,面对这样贫苦的环境条件,经过走访一些贫困户之后,更是发现和了解了他们生活的困难。走访之后,我暗暗定下决心,如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再苦再累,想法设法我也要让这里变得更好,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也不枉我到这里驻村。



  问心,更坚定了我服务好群众的决心


  最初到村里面走访时,我看到那些蹒跚的老人,费力吞咽着粗糙的玉米饭;那些半大的孩子,在夏天时就光着屁股满地爬;还有一些成年男人娶不上老婆,四五十岁都还在打光棍。这一切,都是贫困造成的,贫困让打窖人缺乏了自信,过着听天由命的生活。驻村扶贫,我能为老百姓做什么?我第一次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


  少数民族群众素来都非常重情义,当你用真心对待他们时,他们同样会以翻倍的情义来回报你。接下来,通过我多次走访,与群众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生产、生活、务工、子女入学教育等情况,分析至今未摆脱贫困面貌的瓶颈,真心实意对待他们,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去解决,哪怕只是一包水泥,一袋包谷种,一个孩子读书,只要是答应了为群众办理的事,我都从不掉以轻心,始终认真用心去做。慢慢地,网格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开始信任我,愿意跟我讲真话。


  村里一个陈姓的老大爷,对脱贫攻坚政策不太了解,以为村干部贪了他的钱,欺负他无儿无女,是一个五保户。我多次上门去看望老大爷,每次去都给他带一些常用药或者别的生活用品,多次走访之后,他渐渐多和我说话了。后来,老人告诉我:“要想在村里做好工作,你要学会讲苗话”。我一听,有道理,在苗族地区工作,能懂苗语,会方便很多,老人听说我想学苗话,主动来教我。后来,学会了简单的一些对话,开展工作更方便了,尽管语言说出来还不那么流畅,但是,我却感觉到自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打窖人。


走访易地搬迁群众


  开路,让群众致富的路子更宽广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打窖村基础设施差,群众饮水不方便,组与组之间,都是从山石间踩出来的崎岖小路,雨天几乎不能下脚,群众饮水要到几里外的地方去挑。要将养殖的牲口卖出大山,将山外的好东西进到村子来,没有一条好路,是行不通的。我们也开始实施通村通组硬化路。没有经费,就向上级申请,多方化缘,我很多次跑回县检察院、自己的工作娘家去求救,经过努力,20.987公里的通村通组路、生产机耕道修起来了,群众出门再也不用走山石,踩烂泥。为了解决饮水困难的问题,我们请来专家,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广州市对口帮扶资金和县级自筹资金200余万元,实施安全饮水提升、自来水管道到户工程,彻底解决全村农户季节性缺水问题。为了村民出行方便,我们还实施村级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70盏。如今,哪怕是深更半夜,群众有事出门,路上都是亮堂堂的,非常方便。


  基础设施完善了,要怎么让群众增收致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能自主走出一条长效的致富路是关键,当时,市面上的猪肉价格开始上涨,我灵机一动,赶忙把村支两委的一起叫来,大家商量后,一起决定:发展群众养猪养牛养鸡。山石旮旯里,总是长着猪牛鸡吃的野菜野草。我们积极动员,以大户带小户的养殖模式,带动群众养殖生猪395头,覆盖贫困户90户,338人;养殖黄牛161头,覆盖贫困户62户308人,其中发展形成养殖扶贫车间2户;养殖土鸡2600羽,覆盖贫困户102户400人。当村里的养殖农户第一次把生猪卖出好价钱,全村群众都沸腾起来,大家似乎看到了扔掉贫困的新希望。同时结合自然条件、基础条件、劳动力等因素,请来县里面的农业专家,对打窖村的种植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由原来的种玉米为主导的单一模式转为种植核桃、板栗、李子、花椒、血橙等多元化模式,增加经济收入来源。



  蝶变,群众脸上的笑容始终让我难以忘怀


  熟悉的朋友都笑我:“都要退休了,别人都在机关享受清闲,你还去驻村,图什么?”是啊,我也常想:这个年龄了,似乎没什么可图的了,可是,工作总是要有人来做,我不做,也要换成别的人来做,既然组织安排来了,就要认真做。年龄大了,记性不好了,什么问题都要翻笔记本,翻台帐,开电脑。工作比别人吃力,也必须比别人更费心思。自从驻村之后,就再也没有节假日,一个月不能回一次家,那是常事。家里大事小事一概管不了,老母亲生病,也不能回去看望,更不用说回去照顾了。


组织开展打窖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如今的打窖村,跟初来时相比,有了很大改观,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全村实现了组组通硬化水泥路,网络全覆盖,有村级标准化村卫生室、有活动场所,小孩能就近入园,全村贫困户135户604人全部脱贫,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百姓生活不断向好,欣欣向荣。


  驻村一年多,感人的事情数不胜数。与打窖村民一起奋斗苦战的那些日子,始终让我无法忘记,一年多来,我收获了村民的友谊和真情,村里人都夸我:“岑书记来后,打窖村把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其实,这种种的不可能,最终都成为了可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扶贫干部和群众,始终相信: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任何困难,在强大的团队力量下,都能够迎刃而解。


  驻村扶贫,纵使艰难,我亦从不后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晓琳 整理

编辑 杨羽

编审 杨仪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