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战场的青春之歌⑦ | 志愿者“小胖”王印民:移民社区居民“家里人”

  编者按:万名大学生志愿者下基层,奏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2020年,全国青年报名意向服务贵州人数达62356人,省内报名人数达50013人,居全国第一。贵州省把“招募派遣1万名大学生到基层开展志愿服务”作为着力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基层散发光与热。


  辅导孩子功课


  11月2日,记者来到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学堂堡易地搬迁安置点。六层小高楼掩映在翠绿的群山之间,宽广的双向六车道公路直通小区门前,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应俱全,家门口就能上学,10分钟一趟的公交扶贫专线来来往往,从这里到医院不过五六分钟,到遵义市区也仅需半小时车程。


  移民的幸福生活不只源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有社区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基层项目志愿者王印民就是其中之一。


  跟着王印民走在社区,孩子们会大老远地跑来拉着他的手,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毫不吝啬眼里的光和嘴角的笑。遇到晚饭后出门散步的老人们,总会停下来和王印民寒暄两句,家里事也从不避讳这个“外人”。


  和孩子们快乐时光(受访者提供)


  服务社区一年多,这里人人都很喜欢王印民,不禁让人想问,这个身材微胖的小个子身上到底藏有什么“魔力”?


  王印民是遵义务川人,2019年7月从贵州警察学院毕业后,同年8月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基层项目,成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


  说起成为志愿者的初衷,王印民的心里满是感恩。他告诉记者,他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四年受到国家资助才能完成学业,如今有机会能够回馈国家,就要到最基层、最一线的地方去服务群众。


  学堂堡社区成立于2018年4月,是汇川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战略,全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而组建的一个全新社区,安置点有来自全区八镇一街道办的1274户5000多人。


  开展禁毒宣传(受访者提供)


  陌生的环境,从未接触过的工作,千头万绪无从下手,回顾2019年,王印民总结说:“那时候刚刚踏出校门,就像一头初出茅庐的小牛犊。”


  为了尽快熟悉社区情况,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白天,王印民一有机会就和经验丰富的同事走访入户,了解情况;晚上回到宿舍,来不及卸下疲惫,他又开始加班写材料写总结,用最简单易懂的话“翻译”扶贫政策,第二天又入户耐心向群众讲解。


  修灯泡,换门锁,接线路,装电器……群众的这些“小事”王印民总是来者不拒,只要群众有需要,一个电话他就上门服务。


  “群众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都是事关幸福生活的大事。”贴心的服务为王印民赢得了“小胖”的昵称,这是社区群众把他当作“家里人”的最好证明。


  宣传进社区(受访者提供)


  学堂堡社区最初是开放性社区,人员比较复杂,王印民刚到社区时,社区社会治安不太好,偷盗事件常有发生。为了让群众住得安心,他经常凌晨一两点起来巡逻,加强社区的治安防范。


  为切实解决社区治理难题,王印民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并将情况反映至社区,此后该小区开始施行封闭式管理,公共区域监控全覆盖,并在每个单元门都安装智慧门禁,住户凭人脸识别、门禁卡等方式出入,同时社区还组建了巡逻队,24小时对社区治安防范进行精细化管理。在他和社区的努力下,社区社会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发生占比中,已由2018年的80%下降到目前的零发案。


  除了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王印民还负责社区团支部的建设工作,由他和另外三名志愿者负责的“四点半”学校,是社区孩子们放学后最期盼的乐园。这里除了每天辅导孩子功课外,还定期开展绘画、乐器、手工、英语等兴趣班,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受访者提供)


  家长江柳辉告诉记者,孩子的爸爸在外务工,她除了照顾半岁的小女儿,还要照看一个杂货摊位,根本没有时间辅导大女儿的功课,社区有了“四点半”学校,不仅帮她们解决了下班前无人照看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里面也能培养兴趣,学到知识。


  如今,王印民的心里藏有一个“大梦想”,今年9月份,王印民和三个志愿者从每个月本就不多的生活补贴中挤出了120元,为社区留守儿童成立“梦想储蓄罐”,力所能及地帮孩子们实现一些小心愿。


  王印民说,虽然这点钱不多,但“梦想储蓄罐”的项目已经开始启动,这是一个好的信号,未来希望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实现他们的“微心愿”。


  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受访者提供)


  【微访谈】


  记者:服务社区一年多,你和社区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是幸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能分享一下你的幸福时刻吗?


  王印民:这一年确实收获很多,特别是切身感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后,看到群众脸上的满意笑容,也让我找到了事业的奋斗方向。每当社区居民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能第一时间想到拨通我的电话,这种信任感让我感到很幸福;每当听到社区居民叫我“小胖”时,这种亲切感,让我感到很暖心,这些都是我在学堂堡社区收获幸福的点滴。


  【记者手记】


  跟着王印民走在社区,总是三步一停,五步一站,就像过年回村走动的亲戚,每个人对他都亲切热情,好像有拉不完的家长里短。


  在小朋友的眼里,他又像邻居家的大哥哥,拉着他的手,抱着他的腿,围在他身边肆无忌惮地嬉戏打闹。


  用真情服务社区的居民,用行动践行青春的担当。在学堂堡社区,王印民是外地人,却不是“外人”。


  策划 岳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编辑 孙远铭

  编审 王璐瑶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