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路上的“半边天” ④ 凤冈:返乡创业典型李永琴




  人物名片


  李永琴,凤冈县绥阳镇砚台村人。1994年至2009年,李永琴曾先后在广东、浙江等地务工,主要从事鞋业加工工种,后返乡创业。近年来,李永琴不仅专注于企业经营,更是以永羚鞋厂为载体,在地方发展建设和贫困群众就业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俗话说:“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当过冬”。天空飘了几分小雨,天气就越发的冷起来。位于大娄山南麓的凤冈县此时已经迈秋入冬,与往常一样,跟随李永琴多年的员工何才会早早就来到了位于凤翔创业园区的永羚鞋厂上班,今年45岁的何才会,已经在这个鞋厂干了整整8年有余,因为过硬的技术和质朴的性情,让她在业内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曾经有老板提着礼物主动上门挖角,皆被她一一婉言谢绝。她说,除非我不干这一行业,不然我对不住我的姐妹。她说的这个姐妹就是——永羚鞋厂的老板李永琴。


  回忆往事,总是令人感慨。2012年对于何才会一家来说是个坎。当时,从外面打工回来的何才会,眼见邻居相继盖了新房,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自从嫁进家门,自己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道不尽,也说不完,“咋别人就能过上好日子,偏偏轮不到我呢”?越想越不是滋味,何才会与丈夫一合计,立马把原先简陋的老房子,推掉了盖新房。仔细算了算,钱怎么来呢?除了这几年打工的积蓄,还差一大截。家人反对,丈夫有些犹豫,何才会在一旁打气,不行就借,只要身体健康,手脚勤快,难不成一辈子都还不上?



  亲戚帮忙,朋友搭力,东拼西凑,房子总算是盖上了。何才会为自己、也为这个家争了一口气,不能让周围的邻居小瞧了自己,谁都有凭努力过上好日子的能力。可眼下20多万的欠款,却又成为日夜困扰她的难题,亲戚朋友的钱都是救急,一旦需要还,必须是眼前、马上。在生活让人皱眉头的时候,何才会来到了永羚鞋厂,找到了李永琴,当时的李永琴正是创业之初,在一番了解后,同是女人,多年的打工经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让她们一见如故。



  那时候的李永琴集资300万元新建了永羚鞋厂,贷款的压力不亚于何才会,营销业务里外她一个人跑,说没日没夜地干,真是一点不为过。她与工人们一起加班赶货,扛着两三百双鞋套的大麻袋上下三楼,追着货车屁股,装运卸载是家常便饭。即便如此,当何才会提出预支工资时,李永琴从未半分迟疑。尤其是亲戚朋友急需用钱,催促何才会时,面对一筹莫展的姐妹,李永琴在自己都还“吊着锅儿打铛铛”的节骨眼上,提前借了万多元给她,并宽慰何才会,慢慢还,苦日子总有熬出头的一天。那时候,何才会也是拼了,时值永羚鞋厂渐有声誉,市场需求量大,常常赶工期,她最是勤快,一个月能挣到5000多元工资。


  现在的何才会,两年前就已经还完了欠款。说起眼下,她满脸的欢喜,大女儿正读大二,成绩好,还有补贴,自己家的两个门面一年出租在3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从苦日子转甜。只要勤劳,日子总是会好的。何才会随着永羚鞋厂搬了3个厂址,如今又搬到了现在的凤翔社区,俨然成了厂里的老员工,帮着审核产品,帮助员工熟悉业务,都在她职责范围内。


  说到搬迁,今年42岁的李永琴,有说不完的话。


  2018年6月,李永琴了解到凤翔社区是凤冈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安置居民多达6000多人。从农村走出来的李永琴深有体会,虽说是小县城,但站得住脚、立得起生活才是硬道理,县城不比农村,一根葱一个蒜皆要钱,来的这些人怎么讨生活呢?她打心里为这些老乡着急,可她转念一想,既然要招工人,为何不到那里去招呢?李永琴看到了机会,同时,为了永羚鞋厂长远发展考虑,也为支持响应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她毅然决定将位于体育场社区的永羚鞋业加工厂搬迁至凤翔社区,租赁了凤翔社区厂房1700平方米,用于厂房建设,上门动员,积极吸纳了60多名贫困群众到厂里务工。



  书上好写,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工人招进来了,培训却成了问题,搬迁过来的居民,大多年龄大,文化低,手脚不灵活,甚至有人干了一两天,嫌弃做工繁琐,干脆不干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为了便于社区里的贫困群众就近务工,李永琴可是绞尽脑汁。她亲自示范制作,手把手教,耐心开导,有时一个纳鞋底的细节,她要教几天。年纪大的老人、要照顾小孩的妇女,早上来领部件,晚上下班前交货。碰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李永琴还负责将鞋套背上门,做成成品后,再安排人取货。最多的一天,小区里小区外,她背了40家,回到家躺在沙发上,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永琴用心经营,收获不断。如今,她的永羚鞋厂年生产量可达30万双,远销至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江西、湖南和重庆等地,鞋厂从最初的只生产一种棉鞋,发展到了生产10多种不同类型的棉鞋,经过多年的生产经营,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为她赢得了广泛的销售渠道。付出就有回报,员工们的收入高的每月可达4500元,平均工资也在2000元左右。


  生产规模起来了,效益见长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李永琴不断思考,十几岁出门打工,在外面漂泊了多年的李永琴知道打工的难处和苦楚,曾经的打工妹,如今永羚鞋厂的老板李永琴上门找到了社区干部,为了进一步关心员工,也为了搬迁群众建立诉求反馈和福利保障机制,畅通员工和企业的沟通渠道,她决定在自己的工厂里率先成立鞋业工会委员会,她的想法,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也在她的影响下,随后,附近的多家企业也相继成立了工会委员会,让企业真正成了员工的家。



  如今,永羚鞋业已有90多名工人,其中“特殊”员工17人,他们都是从大山深处搬迁来的残疾人,在刚进加工厂的时候,技术的不熟悉和身体的缺陷,尤其是家人的不支持,导致他们进入角色很慢,心理上也存在一些无法融入集体的障碍,工作上较其他人来说滞后一些。桃就是其中一位,桃是哑巴女工,在进入永羚鞋厂前,一直不受丈夫待见。在进入永羚鞋厂后,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李永琴性子起来,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让人把桃的丈夫找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完了,看着流泪满面的桃,李永琴心软了,劝诫道:“我们女人得靠自己才行,你自己找钱自己花,不求人,没人能为难你。”一直没人告诉自己的道理,桃仿佛懂了什么,遂点了点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永琴主动走近她,关心她的生活,亲自进行技术教授,从心理上鼓励她,事无巨细的进行帮助,最终,桃的技术由生疏变成了技术娴熟,每月领着工资回家,家庭也变得和谐,从农村搬出来,如今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由心理孤僻变成了活泼开朗,更好地融入了当下的生活。



  要说永羚鞋厂的残疾人,今年45岁的周飞不得不提,因为一次不慎的摔倒,令他脑溢血,造成了半身不遂,唯一能动的只有左手,妻子与他离婚,带着孩子改了嫁,如今靠着政府的补助过日子。采访结束后,我问李永琴,你为什么要帮助他们这样的人,李永琴说,做人也好,做企业也好,将心换心,才是根本。就这样,李永琴找到了整日不出门的周飞,让他到永羚鞋厂上班,周飞犹豫,李永琴劝告他,男儿八汉要自食其力,“你看看电视上,那些残疾人身残志坚,参加铁人三项比赛,还拿冠军,哪一个也不比你受的苦少,你得往阳光的一面看。”顿了顿,一向沉默寡言的周飞点了点头,答应第二天来上班。可到了第二天,望着窗外的雨,李永琴却迟迟没有看见周飞的身影,她心里犯愁,中午饭也没吃好,心想:我这是动员工作做得不好,还是周飞又发生了啥子变故。焦虑不安半天,直到下午,才看见颤颤巍巍的周飞出现在工厂的大门口,李永琴才舒了一口气。从此以后,李永琴更加注意了,下雨天路滑,周飞走路不方便。


  见到周飞那天,他正提着一袋子蔬菜,打算回家弄饭。他笑盈盈地告诉我,这是老板李永琴给他付的钱。不仅如此,他脚上的鞋袜皆是李永琴送的。周飞指着自己的脑袋说,他的记忆力不好,想什么事都要好半天。他嗫嚅着嘴说,他能左手做鞋套,也是李永琴教的,他比划着并不麻利的左手告诉我,是李永琴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他的。厂里的工友打趣他,说现在他自己挣钱,比靠吃低保活得更有脸面了。



  举目四下,工厂的成品摆了一排排,接单和发货人来人往,十分忙碌。工人们埋头制鞋,不时交谈,坐在角落里的老人叫张顺风,今年84岁了,是厂里岁数最大的老人,满头银发,她有一位身患疾病的儿子蒋文,也在厂里,蒋文每天能上鞋套30双左右。他们母子一起,告别了在家种地的日子,每天按时上下班,多劳多得。


  正参观着,李永琴的电话响了,原来,她今年10月份在社区里租下800个平方米的厂房,购置设备,成立了贵州省永羚袜业有限公司,可为社会提供50余人的工作岗位,现已经招收了20多人,随着影响的扩大,前来应聘的人络绎不绝。在电话里,对方称自己打工回来,拥有多年的鞋业制作经验,要求面试。挂了电话,李永琴告诉说,其实,她最初的目的是解决社区的群众就近就业,随着规模的扩大,招收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宽广。


  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凤翔社区办厂以来,李永琴的荣誉墙上挂满了金灿灿的奖牌。“全市脱贫攻坚奉献奖”“2018年度农民工创业先进典型”“十佳返乡创业农民工”。她的永羚鞋业先后被贵州省人社局授予“贵州省就业扶贫车间”称号、遵义市人社局授予“遵义市就业扶贫示范点”、2019年被评为“遵义市劳动模范”称号等殊荣。


  采访结束,我问李永琴,想说点什么,她说,最好别写我,我这点事,真的不值得写。她的质朴,让我感动。



  冉小江,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班第二期学员。出版诗集《当春天再次来临》。


  栏目策划/李缨

  文/冉小江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视频剪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怡

  文字编辑/向秋樾

  视觉编辑/赵相康

编辑/胥芬芳

  编审/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