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脱贫故事】脱贫不忘党恩 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 凯里市开怀街道寨瓦村村民张培刚

W020201126380792049227.jpg


  我叫张培刚,是凯里市开怀街道寨瓦村一组人。因父亲过世较早,体弱多病的母亲无法承担重体力活,弟弟还在读书,照顾家人的重担全都压到了我的身上。


  为了补贴家用,我和同村的年轻人一起来到浙江,在一家工厂做机械方面的工作。通过在外打工,我学习到了很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1年,在外漂泊十年的我和爱人杨芳结婚了,婚后,我想用更多的时间用来陪伴母亲和孩子,再三考虑之下,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2012年,在凯里市开怀街道的引导和支持下,我通过银行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钱筹集了20万,成立了凯里晓米香鸡场发展养鸡产业。为了节约成本,从鸡场的选址到鸡舍的搭建,甚至常常徒手搬运一袋袋重达80多斤的玉米和杂粮,都是我们自己完成。


  但还是由于养殖经验不足、销售渠道不畅通等原因,养鸡场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不少。在2014年,我们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甩掉这顶贫困户的“帽子”,我和妻子两人四处学习养殖技术和销售模式。学习回来后,我们每天起早贪黑,甚至直接睡在鸡棚里,与鸡为伴。喂养杂粮、清洁消毒、防疫检验等等一点都不敢马虎,生怕出现一点问题,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终于土鸡出栏了。由于土鸡的质量好,养鸡场里的鸡供不应求。每只鸡净赚了20至30元左右,我们终于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也点燃了我们的斗志。


  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我开始扩大养殖的规模。这一步,还得感谢政府的帮助,我获得了财政扶贫资金60万元,自己再筹资33万元,建起了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200亩,有养殖钢架鸡棚,育雏室孵化室和相关消毒池、消毒房等配套设施,养殖规模10000羽的养鸡场。


  为努力打造绿色无公害品牌,在养殖过程中,我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也不给喂养程序打折扣,玉米、杂粮,一样没落一颗不差,在一些特定阶段更会用中药(如松针粉)喂养来提高鸡的免疫力,坚持不用抗生素,使晓米香鸡生态土鸡品质达到零抗生素及激素标准,诚信经营。


  张培刚在给鸡准备饲料


  正是因为我的坚持,现在我的鸡在市场口碑很好,而且销路也越来越好。目前,养鸡场的规模越来越大,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2016年我成功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给家里重新修建了房子。


  张培刚获得脱贫攻坚先进代表


  脱贫不忘感党恩,自己脱贫后还要发挥力量带动大家一起脱贫。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林下鸡养殖大户示范带动作用,利益联结寨瓦村全部40户贫困户,每年按扶贫项目资金60万的8%为基数进行分红,每户每年可保底获得1200元分红收入,有效带动寨瓦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李卓檬

编辑 张婷

编审 王璐瑶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