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战场的青春之歌④ | 为了38个孩子!支教团撑起安龙一所乡村小学

  编者按:万名大学生志愿者下基层,奏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2020年,全国青年报名意向服务贵州人数达62356人,省内报名人数达50013人,居全国第一。贵州省把“招募派遣1万名大学生到基层开展志愿服务”作为着力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基层散发光与热。

  11月3日,记者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笃山镇歪纳小学。正是中午上课时间,孩子们都在教室安心上课。


7.jpg

歪纳小学


  之前,这所歪纳村深山中唯一的学校,已经停办5年了。

  随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唐国中的到来,这所学校有了新的开始。

  2018年8月,在安龙县委、县政府和团省委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们重新接水管、拉电线、修理破旧桌椅,小学才重新开办起来。目前,学校仅有学前班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共38人。

  “歪纳地理位置偏僻,出于安全考量,我和郑涛两个人决定留在歪纳。”唐国中介绍,7月31日,学校第22届研支团5名成员来到笃山镇,另外3名队员留在了镇上的小堡营小学。

  长期以来,歪纳小学的教师资源紧缺,在岗教师仅3人。在校长张铭和村民眼中,唐国中和郑涛两人就是孩子们的希望。


2.jpg

唐国中为歪纳小学二年级学生复习期中考试


  于是,唐国中和郑涛承担了学校语文、体育、音乐和美术的教学,一周每人上15节课,为38名学生撑起了一片学习的天空。

  忙碌之中,时间过得飞快。


4.jpg

歪纳小学认真做题的学生


  “现在的我希望时间慢点流走,就可以为孩子们再多做一些事情。”唐国中说,来之前,觉得一年的时间很长,现在才发现3个月很快已经过去了。

  虽然如此感慨,但是研支团队员们却为当地做了不少事。

  为学生搭建“安全桥”。9月,贵州阴雨连绵,上学路上积水甚多。而小堡营小学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为此,研支团殷卓、郝楠楠和张瑞3名队员脱去鞋袜,撸起衣袖,积极协助学校老师共同为学生搭建起了“上学桥”。


5.jpg

“我爱我的祖国”国庆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期间,学生绘画国旗


  为祖国送上祝福。升旗仪式、我为国旗添色彩、我为祖国唱首歌……10月1日,研支团在歪纳小学与小堡营小学联合举办了“我爱我的祖国”国庆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随后,研支团还组织手语舞,用一首《未来》传递了对祖国的深切祝福。


6.jpg

唐国中和郑涛与学校一二年级学生


  为荷都引来活水。作为水利水电专业高校,研支团队员们还学以致用,参与当地水资源治理、流域生态保护、水资源节约等工作当中,开展了“华水润荷都”系列活动以及“上善若水爱心助学平台”等多个志愿服务项目。

  唐国中说:“下个月,两台大型饮水设备将会运到歪纳,彻底解决学生喝不到热水的问题。”


3.jpg

郑涛为学校一年级学生上语文课


  “既然有人奉献城市,就一定要有人守望深山。”唐国中说,他与研支团队员还将继续坚守刘帅冶以及前任研支团队员的信念,共同接力奉献,为歪纳的孩子们构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自2012年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已选派33名研支团队员赴安龙县开展支教扶贫工作,为当地的教育、基础建设、公共卫生以及脱贫攻坚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微访谈】

  记者:你是秉承着怎样的信念来到歪纳的?来这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唐国中:两年前,我在公众号上第一次了解到歪纳,支教就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新闻讲的是在学校第二十届研支团帮助下,停办了五年的歪纳小学重新复学了。其中,有一段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一个6岁的小男孩儿,翻越10里山路赶来报名,生怕错过这个上学读书的机会。读完这个故事,我既心酸又感动。

  之后,我便一直持续关注着学校研支团在歪纳的动态。今年,当我成功入选第二十二届研支团,有机会来到安龙时,我知道心中这粒早已埋下的种子发芽了。于是,我向当地团委主动提出要追随学长学姐们的脚步,到安龙最艰苦的地方去。如今,虽然歪纳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看到孩子们上课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样子,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到歪纳这3个月里,我最深的感悟是在乡村教育中学生学习十分依赖老师。虽然,我们作为支教老师来到歪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难题,但知识的积累仅靠老师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后的复习与作业。在家访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要么不在身边,要么受限于文化水平,无法监督孩子学习。希望家长能够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学习,在家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记者手记】

  参与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研究生支教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一颗“为爱黔行”的心,将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聚在了一起。唐国中家乡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采访时,他说从黑河来贵州坐飞机换乘都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可是,随着离贵州越来越近,他心中“再向南走一些、再离贫困山区近一点”的想法,就越发强烈。在偏远的山区角落,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研究生支教团用奉献突破了地理隔离,用青春点亮了农村孩子的希望。


  策划︱岳振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赖盈盈

编辑 胥芬芳

编审 王璐瑶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