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脱贫故事】 “懒汉”迎来了春天|黔西县甘棠镇毕架村金塘组村民王明志


  我叫王明志,今年40岁,毕节市黔西县甘棠镇毕架村金塘组村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英明的儿子,2014年脱贫。在纳入精准扶贫以前,家里虽然有几个壮劳力,但兄弟三个单身大男人过得异常艰辛,说起以前的生活,只能用“穷”字来描述。


  2013年,懒惰的我们还是扣上了“贫困户”的帽子,但是我们也并不在乎,习惯了游手好闲的日子。所以当帮扶干部第一次去到我家,了解我家情况的时候,我们也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态度。还记得当时一个自称是我的帮扶干部的小姑娘问我家里最需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说我家什么也不缺,就缺几个媳妇,面对我们的刁难,她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来和我谈心,向我详细讲解扶贫政策。


王明志正在准备饲料喂猪


  “脱贫不是养懒汉,小康还得自己干。”在帮扶干部坚持不懈的帮助和引导下,我意识到美好生活是需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的。


  2013年底,通过帮扶干部的引导,我选择外出务工,大哥王明祥和二哥王明发在家发展种养殖,一年下来,家庭的收入上去了;2014年,村里帮助申请危房改造工程,将我家的房子全部翻新,通过务工加上种养殖的收入,我家也顺利达到了脱贫标准。


  脱贫后,我家的情况一直也很稳定,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也过得不差。可是就在2016年,我的二哥王明发突然发病,送去医院检查以后得知是精神病,需要住院治疗,而且按照他现在得这个情况,基本上都是需要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这下,刚刚开始稳定的家庭一下子又不知如何是好,想到每个月的医疗费用,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又要陷入困境。


  知道我家的情况后,村干部和帮扶干部来到我家,告诉我说虽然我家已经脱贫了,但是相应的政策还是在享受当中,住院治疗方面的报销比例也是高达90%,完全不用担心。


  住院费用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因为二哥的病,我也不能再外出务工了,收入又成了问题,对此,帮扶干部又建议我和哥哥在家里扩大种养殖的范围,大力发展产业。


  2016年,帮扶干部帮助申请商品猪养殖项目,饲养7头商品猪,收入20000多元,种植玉米十多亩,产量10000多斤,并为我大哥王明祥申请护寨保洁员的岗位,每月工资1200元,一家人的生活又回到了正轨。


  随后,我也终于体会到日子越来好过是什么滋味,在党和政府越来越多的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在帮扶干部的扶持下,我改变以前搞养殖风险大的思想,种植养殖结合,买了牛崽、猪崽和鸡苗、参加劳动力培训,日子越过越好,也越过越有信心。


  2019年,我家人均收入也超过了10000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东西,父亲王英明咧着没了牙的嘴笑着说:“我几十岁了头一次觉得自家有钱。”大哥王明祥托隔壁三婶给说了个红林乡媳妇,结婚后两人就搬去红林居住,偶尔回来接老父亲去享两天福,二哥王明发依旧在精神病院治病,但我再也不会因为医疗费担心了。


  2020年,我又养了3头牛,3头商品猪,种植十几亩玉米,大概估算了一下今年我家有9万元左右的收入,我也准备请三婶给我寻一门亲事了。


  赶上了扶贫好政策,让我们家摘掉了“贫困帽”。现在我们住上了安全房、有了连户路、有了四通八达的组组通、脱贫致富的产业链。有了发展路子,有了希望,日子也更有奔头了。


  瞿清 整理

  编辑 胥芬芳

  编审 王璐瑶 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