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把青春洒在 月亮山下的乌溜河畔|从江县斗里镇台里村驻村干部何忠州

  20201121130409_74850.jpg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因为党的培养,我走出了那片大山和黄土,经过象牙塔的孕育和部队大熔炉的锤炼锻造成为了一名大学生退役士兵,2019年在脱贫攻坚战役的号召下,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又重新回到了农村,成为了一名驻村干部。


  我驻村的地方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月亮山下的乌溜河畔——台里村,一个民族风情极其浓厚的传统村落,村里的村民都讲苗语,会讲普通话的人屈指可数。



帮贫困户老人收稻谷


  语言沟通不畅成为了我驻村工作的一大难题,每次入户都需要懂苗语的村干一起做翻译,没有翻译的时候工作起来十分的困难和吃力,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开始自学苗语。


  我把经常要讲的词汇和要说的话写在工作记录本上,然后请村干翻译成苗语后用汉语代替,入户时带着本子去对照讲话,虽然死板了点,但是沟通效果还是显着的,有时候也会因为发音不准讲错话而得罪了村民,吃了闭门羹。



入户走访帮扶户


  村民听到一个“客家”人讲苗语,虽然感觉怪怪的,可总体还是高兴的,有时候我也会因为发音很搞笑,引得村民一顿欢笑,就这样我和村民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村民也开始慢慢的接受我这个所谓的“城里人”。



台里村村容村貌


  如果沟通不畅,那么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就不能落实落地,为此,我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创办了“台里村时讯”的微信公众号,利用春节期间入户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关注公众号,定期在公众号内推送党和国家的一些精准扶贫政策,比如:易地搬迁、人居整治、危房改造、医疗保障、教育补助等政策。



和独居老人聊天


  先让懂汉字的年轻人学会了,再让读懂政策的年轻人用苗族语言讲给家里的留守老人,这样就比起我挨家挨户入户解读政策效果好很多,还提升了工作效益。既让外出务工的人读懂了政策,也让家里的老人也懂了政策,还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动态,让村民对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动态看的一清二楚,每天在为村里做什么,完成了什么工作,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看到台里村每一天的变化,深受村民喜爱。



汉语和苗语对照表


  真情帮扶做贫困户的知心人和贴心人。驻村一年多来,我除了要配合驻村第一书记完成全村426户的脱贫攻坚工作外,还负责了我的单位(贵州省兴义高速公路管理处)在台里村结对帮扶的8户贫困户帮扶工作,配合单位完成了8户13人建档立卡户的脱贫出列,驻村后我坚持每周每户走访3次,驻村一年多来走访帮扶户高达1000余次。


帮贫困户杀虫 


  苦干实干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驻村一年的时间里我协助驻村工作组帮助台里村人267户村民完成了人畜混居整改工作,开启了人畜分居新生活、115户村民完成了透风漏雨整治、5户村民完成了危房改造;解决台里村300余户1500余人安全饮水难题;协助配合圆满完成了全村115户409人的贫困户脱贫出列工作。



帮助无劳动力老人拆除火塘


  拼搏创新致力于台里村产业发展。为了进一步稳定脱贫成效和成果,我和驻村工作组共同成立台里村油茶合作社,带动全村及附近400余户群众稳定增收,2019年带动台里村83户贫困户户均分红2000元,创造从江县带动贫困户最多、分红最多的帮扶奇迹。



台里村村容村貌



获得从江县表扬


  身边的人总说我是“舍小家为大家”,其实不然,我只是工作的地点离家更远了一点,能从新回到农村去改变那些还生活在我曾经生活的“贫困”里,我深感幸运和自豪,能成为脱贫攻坚战役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青春无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华


编辑 阮丹

编审 周文君 施昱凌